期刊文献+

非遗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被引量: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非遗"这一新话语。"非遗"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非遗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非遗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非遗行政话语、非遗文化话语、非遗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非遗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语状态,产业话语则提升了中国非遗项目的文化产品竞争力。
作者 宣炳善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3期9-14,共6页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
作者简介 宣炳善,男,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浙江金华321004),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文化传播研究。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63

共引文献568

同被引文献89

二级引证文献5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