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由“流动性陷阱”看我国利率杠杆的运用
被引量:
3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理论上来说 ,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与该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近几年来 ,利率杠杆在调控宏观经济中似乎没有起到预期的效应。本文试图通过对凯恩斯和克鲁格曼提出的“流动性陷阱”的研究来解析我国近阶段利率杠杆运用的有效性。并根据当前的经济现状 ,分析利率杠杆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有限性 ,以及对今后的货币政策取向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作者
陈湛匀
机构地区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出处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8-42,92,共6页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关键词
中国
流动性陷阱
利率杠杆
宏观经济调控
货币政策
有效性
财政政策
分类号
F832.2 [经济管理—金融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44
同被引文献
303
引证文献
30
二级引证文献
139
参考文献
5
1
杨万东,范从来.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研究资料,2000(6):9-21.
被引量:1
2
范从来.
论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2000,35(7):24-31.
被引量:64
3
汪小亚,卜永祥,徐燕.
七次降息对储蓄、贷款及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0,35(6):11-18.
被引量:85
4
陈湛匀,何颖.
对IS-LM-BP模型的修正──兼论中国政策组合的理论可行性[J]
.上海经济研究,2000,12(4):41-45.
被引量:1
5
饶育蕾,薛斐.
我国货币量与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的关系[J]
.经济界,2000(2):75-78.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沈俏梅.
高校图书馆科研工作的定位及管理模式[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103-105.
被引量:18
2
蔡迎春.
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整合模式初探[J]
.图书馆学研究,2006(3):47-49.
被引量:15
3
秦朵.
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J]
.经济研究,1997,32(10):16-25.
被引量:75
4
洪银兴.
经济波动的一般性原因分析——《资本论》的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1999(7):35-39.
被引量:1
5
余永定.
打破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挑战[J]
.经济研究,1999,34(7):3-9.
被引量:69
6
张帆.
央行的行为、利率的作用与中国的IS—LM模型[J]
.管理世界,1999,15(4):38-43.
被引量:27
7
李焰.
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J]
.经济研究,1999,34(11):39-46.
被引量:118
8
朱江.
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J]
.经济研究,1999,34(11):54-61.
被引量:229
9
赵晓雷.
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整合研究[J]
.金融研究,1999(10):14-21.
被引量:17
10
刘宪法.
“日本陷阱”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现实[J]
.经济研究,1999,34(8):40-47.
被引量:37
共引文献
144
1
耿德林,王文涛.
公众预期对货币政策目标的时变效应研究[J]
.金融发展评论,2021(9):1-17.
2
张合金,杨充,范旭东.
我国存款负利率的经济影响及对策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4):36-40.
被引量:3
3
吴明,王任.
中国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z1):32-36.
4
赵平.
货币供给内生性对中国当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良影响及其对策思考[J]
.社科纵横,2000,15(5):52-53.
被引量:1
5
刘丹.
我国利率政策的实证与理论分析[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1):74-76.
6
何伟刚,黄桂良,苏基溶.
储蓄存款增长波动加大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含义——基于广东人民币储蓄存款数据的研究[J]
.金融发展评论,2012(9):27-37.
被引量:7
7
魏开华.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背离——“钱荒”背后的一个模型分析[J]
.黑龙江金融,2013(8):57-60.
8
陆建军,李晶.
我国货币政策中利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S3):81-83.
被引量:1
9
赵玉平.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S2):68-68.
被引量:2
10
田岗.
我国农村居民高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一个包含流动性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及检验[J]
.南开经济研究,2004(4):67-74.
被引量:25
同被引文献
303
1
谭畅.
我国利率调整对消费作用的实证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7(36):21-22.
被引量:3
2
陈小悦,徐晓东.
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
.经济研究,2001,36(11):3-11.
被引量:786
3
王宇.
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J]
.经济研究,2001,36(11):28-34.
被引量:33
4
李琮.
全球经济大转变中的第三世界——回顾与展望[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1):5-10.
被引量:10
5
刘国光,刘迎秋.
结构性松动货币 抑制通货紧缩趋势[J]
.经济研究,2002,37(10):3-8.
被引量:17
6
陈隆,许加银.
利率政策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J]
.上海金融,1999(10):15-17.
被引量:1
7
谢平.
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
.金融研究,2004(8):1-20.
被引量:93
8
胡培兆.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J]
.学术月刊,2001,33(11):31-36.
被引量:26
9
杨煌.
关于“剥削”的对话[J]
.内部文稿,2001(22):2-5.
被引量:2
10
周立群,伍志文.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兼论加息之争[J]
.管理世界,2004,20(10):12-20.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30
1
张衔,付彤杰.
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批判性考察[J]
.政治经济学报,2023(3):3-18.
2
王宇.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殊挤出效应[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6-49.
被引量:3
3
赵楠,洪兴建.
世代交叠模型对中国政府调控消费职能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9):84-92.
被引量:4
4
吴仲斌,何杰.
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31-35.
5
王宇.
试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47-51.
被引量:2
6
庞晓波,唐亮.
我国货币市场的非均衡性检验[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6):93-98.
被引量:3
7
胡皎,张尚玮,胡兵.
当前市场价格变化及央行货币政策应对分析[J]
.价格月刊,2007(12):31-32.
被引量:1
8
刘文娟.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信息的反应探析[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18(3):92-96.
被引量:1
9
杨茜.
“流动性陷阱”与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J]
.经济师,2012(3):45-47.
10
于波,朱恩涛.
利率政策效果研究述评:货币政策操作规程视角[J]
.经济问题探索,2012(6):88-95.
二级引证文献
139
1
咸金坤,汪伟,兰袁.
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脱实向虚”了吗?——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微观证据[J]
.投资研究,2022,41(7):20-45.
被引量:4
2
许敬轩,王小龙.
市县级分成率波动与企业税收征管[J]
.经济研究,2022,57(11):138-156.
被引量:6
3
辛树人.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J]
.金融发展评论,2010(9):120-130.
被引量:1
4
艾安.
我国经济增长支撑点的统计研究[J]
.经济视野,2013(21).
被引量:1
5
王淑萍,刘勤.
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20-22.
被引量:1
6
吴卿艳.
对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若干思考[J]
.改革与战略,2004,20(8):91-92.
7
陈方.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J]
.企业技术开发,2004,23(9):50-52.
被引量:3
8
闵正良.
二因素工资论[J]
.经济经纬,2005,22(1):10-13.
被引量:1
9
邵国华.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
.理论探讨,2005(1):58-60.
被引量:10
10
刘岭.
QFII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24-26.
被引量:3
1
张海云,景兴宇,潘慧峰,李伟雄.
绝对回报 对“全天候”投资的回归[J]
.新财富,2010(3):118-121.
2
陈正邦.
发展:跨世纪的主题[J]
.决策与信息,1999(5):4-6.
3
许经勇.
试论利率杠杆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J]
.学术研究,1998(4):14-17.
4
冯用富,邱泉,曾志耕.
利率杠杆刺激需求的有限性及其负面效应[J]
.财经科学,1999(3):6-10.
被引量:4
5
单羽青.
吴敬琏:运用利率杠杆调控经济适宜频繁微调[J]
.经济研究资料,2004(11):37-38.
6
周少云.
税收杠杆运用中几个问题的思索[J]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2):11-15.
7
谭忠善.
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资金市场[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86(6):40-43.
8
罗晶,杨育婷,徐培文.
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进程与现状[J]
.西南金融,2013(7):48-51.
被引量:3
9
刘景溪.
把税收杠杆用到调节经济的支点上——关于对本溪市税收杠杆运用的调查与思考[J]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6):29-33.
10
凡言.
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J]
.经济学情报,2000(5):65-68.
被引量:2
经济研究
200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