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
被引量:
6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歌行一体,创自汉代,而兴于初盛唐。与绝句一样,这种诗体以其与乐府的亲缘关系、便于自由抒写以及口语化的特点,在盛唐臻于完美,从而成为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中,歌行又是最难界定的。明清诗话对于歌行的缘起和艺术规范虽然多有论列,但始终是一笔糊涂账。
作者
葛晓音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7-61,共15页
关键词
七言歌行
初盛唐
分野
亲缘关系
自由抒写
盛唐诗歌
古典诗歌
艺术规范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46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该系教授。发表过专著《八代诗史》等。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07
引证文献
67
二级引证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407
1
韦晖.
鲍照乐府歌行“说唱”特质论[J]
.长城,2012(8):118-120.
被引量:1
2
张采民.
论初唐七言歌行体[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15-121.
被引量:4
3
葛晓音.
论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J]
.文学评论,1999(1):76-90.
被引量:27
4
谢思炜.
从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80-85.
被引量:10
5
林心治.
歌行含义的衍变兼论歌行之体格——唐歌行诗体论之三[J]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6(2):67-72.
被引量:4
6
赵昌平.
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J]
.中国社会科学,1986(6):121-138.
被引量:10
7
龚喜平.
近代“歌体诗”初探[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2(3):16-23.
被引量:10
8
王力坚.
黄遵宪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评价[J]
.中国文学研究,1998(1):57-62.
被引量:3
9
耿生廉.
浅议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1):41-56.
被引量:31
10
高海夫.
中唐诗人韦应物[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8(4):71-8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67
1
王帅.
论杜甫七言八句古诗的辨体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2019,0(4):32-38.
2
王彦杰.
初唐四杰对七言歌行体的新拓展[J]
.文学教育(中),2010(9):97-98.
被引量:2
3
张一南.
从《才调集》复古诗体的功能结构看晚唐五代诗学思潮[J]
.文艺理论研究,2015(1):139-148.
被引量:1
4
李会玲.
“歌行”本义考[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733-736.
被引量:5
5
魏祖钦.
论七言古诗在初唐的演变[J]
.江汉论坛,2007(2):87-90.
6
王莉.
论歌行体的缘起及其在先唐的流变——从汉乐府“行”题歌诗到“歌行体”[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2):101-104.
被引量:1
7
汤华泉.
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J]
.学术研究,2007(5):133-138.
被引量:2
8
罗彦民.
黄遵宪歌行简论[J]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2):14-18.
9
魏祖钦.
论盛唐七古对七言古诗诗型完善的贡献[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4):79-84.
被引量:1
10
李海燕.
唐音始肇:王勃对初唐七言歌行发展的贡献[J]
.学术月刊,2007,39(9):104-11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64
1
胡游杭.
万斯同的诗史写作与明末清初诗歌思潮——基于对《新乐府》与《鄮西竹枝词》的观察[J]
.中国诗歌研究,2023(2):178-194.
2
陈芝艺.
闲适与苦闷:杜甫绝句《漫兴》九首读解[J]
.汉字文化,2022(S02):143-145.
3
罗彦民.
黄遵宪歌行简论[J]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2):14-18.
4
王艳花.
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J]
.甘肃社会科学,2009(1):110-113.
被引量:1
5
汤华泉.
李白五古三论[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40-45.
被引量:2
6
朱会华,李瑞敏.
王勃诗歌用韵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86-88.
被引量:2
7
张煜.
乐府“行”题本义新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97.
被引量:1
8
张新艳.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文体选择——以林黛玉、薛宝钗诗词为例[J]
.中州大学学报,2012,29(4):37-40.
被引量:4
9
郑慧.
二十一世纪明代李白接受研究评述[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2):74-78.
10
吴夏平.
“制度与文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发展[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0-124.
被引量:9
1
浪波.
臆说“观散文”[J]
.散文百家,2004,0(15):1-1.
2
钱少武.
论废名诗评中的“自然”[J]
.江汉论坛,2014(7):107-109.
3
韩石山.
闲聊“小女人散文”[J]
.文学自由谈,1998,0(2):42-48.
被引量:1
4
吴秉杰.
历史无情人有情——序《新时期中篇小说荟萃》[J]
.小说评论,1989(1):11-14.
5
吴秉杰.
两种不同的文学话语——论通俗文学与“纯文学”[J]
.文学评论,1990(2):24-33.
被引量:5
6
张瑛.
飞字了得[J]
.大理,2010(4):22-22.
7
何照清.
从词调方面看周邦彦对词的雅化[J]
.写作,2009(7):5-7.
8
李璐.
“自由”的尺度——试论二三十年代散文的“个人”化潜流[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9):88-90.
9
王琍娴.
我看唐代散文[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2):29-33.
10
刘士杰.
冲破严冬阴霾的春燕──论朦胧诗[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1):29-36.
被引量:1
文学遗产
199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