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四个作者与四个读者的对话:论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 被引量: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任何一个文本过程,都涉及作者、读者、文本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组建成文本的一度框架。任何一个文学文本过程,都涉及三个隐含作者和三个隐含读者,他们组建成文学文本的二度框架。三个隐含作者分别是作者层面的隐含作者(构想作者),读者层面的隐含作者(推测作者),文本层面的隐含作者(理想作者),理想作者是构想作者和推测作者各种可能身份的虚拟叠加。三个隐含读者分别是作者层面的隐含读者(构想读者),读者层面的隐含读者(推测读者),文本层面的隐含读者(理想读者),理想读者是构想读者和推测读者各种可能身份的虚拟叠加。构想作者、构想读者、推测作者、推测读者组建成一个二度框架,形成一个方阵,每个都与其他三个发生对话关系,一度框架与二度框架互相投射,实现作者、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对话与交流。
作者 谭光辉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3,共4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英]罗杰·福勒.《现代西方批评术语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页.
  • 2[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
  • 3E. M. Conradie, Angling for Interpretation: A First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Theological and Contextual Hermeneutics, Stellenbosh: Sun Press, 2008, P88.
  • 4毅衡.《两种叙述不可靠:全局与局部不可靠及其纠正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 5William Lowell Randall & A Elizabeth McKim, Reading Our Lives : The Poetics of Growing Old, New York : Oxford Univ Press, 2008, p 95.
  • 6赵毅衡.《两种叙述不可靠:全局与局部不可靠及其纠正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 7[俄]洛特曼.《文本运动过程》,彭佳译,《符号与传媒》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第209页.
  • 8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第99页,第100页.
  • 9黄裳.《读<红楼梦>札记》,《门外谈红》,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 10王确.《文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共引文献12

同被引文献70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