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映射论看隐喻与转喻的理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根据映射论,我们认为隐喻与转喻的理论差异涉及认知域数量、映射次序和源域项目选择;隐喻映射方向为并行性从左到右,转喻为单行性从上到下;隐喻源域与靶域的相似程度存在区别;转喻的本质特征是邻近性替代,源域项目即映射内容。
作者
葛红玲
杨成虎
机构地区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第10期4-6,共3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映射论
隐喻
转喻
互动
差异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0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65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1
Barcelona,A.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A Cognitive Perspective[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0.
2
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5.
3
Dirven,R. Metonymy and metaphor:Different mental strategies of conceptualization[A].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3.75-112.
4
Fauconnier,G. Mental Space[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85.
5
Forceville,C. Multimodal metaphor in ten Dutch TV commer cials[J].Public Journal of Semiotics I,2007,(01):15-34.
6
Geeraets,D. The intera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osit expressions[A].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3.435-464.
7
Goosens L. 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 I,1990,(03):323-340.
8
Lakoff,G,M.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9
Lakoff,G,M.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0
Lakoff,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二级参考文献
50
1
束定芳.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
.外语学刊,2000(2):23-33.
被引量:136
2
束定芳.
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60.
被引量:207
3
刘正光.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5):335-339.
被引量:115
4
刘正光,周红民.
惯用语理解的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02(2):7-14.
被引量:45
5
刘正光.
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5-29.
被引量:54
6
Eco, U. The semantics of metaphor[A]. In Innis,R E (ed.) 1985.
7
Gibbs, R. The Poetics of the Mind[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8
Jakobson, R. Closing statements: Linguistics and Poetics[A]. In Innis, R E (ed.) 1985.
9
Innis, R E Semiotics, 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10
Lakoff, G & Johnon, M Metaphors We Live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共引文献
651
1
景治强,祁玲.
《水浒传》英雄人物绰号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基于认知翻译学与文化翻译学理论的分析[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3(2):230-240.
2
陈燕婷.
基于语料库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hand”隐喻义与转喻义的使用情况[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33):46-50.
3
庞晓红.
认知视域的一词多义研究——以常用词汇right为例[J]
.校园英语,2020(34):238-240.
4
赵茹梦.
隐喻相似性问题的探讨[J]
.现代英语,2021(18):111-113.
被引量:1
5
马雯.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转喻分析[J]
.现代英语,2020(12):84-87.
被引量:1
6
袁国荣.
隐喻的语言哲学研究:语义—语用界面视角[J]
.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2):69-72.
7
陈鸿,余文婷.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动宾式新增词认知隐喻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1):41-48.
8
龚睿超,毛智慧.
汉英“虎”动物习语的隐喻相似性基础[J]
.汉字文化,2022(20):164-166.
被引量:1
9
何萍.
认知视域下汉日颜色词惯用语对比研究——以“红”为例[J]
.汉字文化,2019,0(22):6-7.
10
杨胜江.
法律的空间隐喻研究[J]
.法律方法,2022(2):185-197.
1
叶锐.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技巧[J]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22-124.
被引量:4
2
狄强羽.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理论差异的对比分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26-28.
被引量:3
3
王扬.
Grice会话含意与关联理论差异说略[J]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16(5):81-84.
被引量:1
4
王晓平.
英汉词汇比较中文化内涵的展现[J]
.潍坊学院学报,2003,3(5):87-89.
被引量:2
5
高宠尧.
透过西方翻译发展,结合汉语与西方语言的现实差异,谈谈对语言间互译可行性的认识[J]
.青年文学家,2012,0(24):162-162.
6
程可拉.
FUNCTIONAL- NOTIONAL SYLLABUS[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18(1):86-89.
7
赵宏.
应用语言学和描写语用学之关系——以语用学理论研究应用语言学探[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138-143.
8
冯百才.
漫谈高校笔译训练课的设计[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2(2):1-5.
被引量:1
9
罗国华.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的策略选择[J]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2):110-114.
10
魏晓亮.
文学翻译的哲学转向——从伽达默尔视角看翻译原则[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3):60-63.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