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与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的分析
被引量:25
出处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20,共7页
Economic Science
同被引文献202
-
1龚浩川,蔡立东(指导).《公司法》程序转向论——以股东(大)会制度完善为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2):193-208. 被引量:30
-
2李建伟,王力一.公司决议不成立之诉实证研究——《公司法解释四》出台前审判创新实践的价值发现[J].经贸法律评论,2020(3):73-101. 被引量:10
-
3赵旭东.股东会中心主义抑或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的界定、评判与选择[J].法学评论,2021,39(3):68-82. 被引量:82
-
4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36(11):3-11. 被引量:785
-
5陈伟民.小股东保护与公司治理[J].商业研究,2002(13):84-86. 被引量:5
-
6陈清泰.改造控股股东 完善公司治理[J].经贸导刊,2001(12):7-9. 被引量:2
-
7杜兴强.公司治理演进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分析与历史证据[J].财经研究,2004,30(9):74-84. 被引量:26
-
8林钟高,吴利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4(8):65-71. 被引量:157
-
9张祥建,刘建军,徐晋.大股东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26(5):60-64. 被引量:10
-
10朱红军,汪辉.“股权制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吗?——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4,20(10):114-123. 被引量:220
引证文献25
-
1刘先丰.我国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的现状分析[J].华北金融,2006(3):61-63. 被引量:1
-
2陈乐平.小股东权益的经济分析及法律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5,18(8):121-122.
-
3梅继霞,李伟.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关系的博弈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4):46-49.
-
4潘春丽,陈会英.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股东行为的博弈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3):68-69.
-
5崔宏,夏冬林.全流通条件下的股东分散持股结构与公司控制权市场失灵——基于上海兴业房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6,22(10):114-127. 被引量:19
-
6陈其安,杨秀苔.基于代理人过度自信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110-116. 被引量:40
-
7金晓冬,徐湉.股权控制度安排——一个广义股权结构理论下的模型[J].世界经济情况,2007(8):71-75.
-
8杨青,张慧慧.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的思考[J].经济师,2009(4):13-14. 被引量:7
-
9王凌峰.上市公司管理层“高薪低绩”现象:原因与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9-10. 被引量:3
-
10丁启军.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09(10):146-14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60
-
1胡晓璇,杨京津,刘雨萱.科创板开放双层股权结构的风险剖析及控制权约束[J].司法改革论评,2020(1):294-314. 被引量:1
-
2陈其安,陈亮,肖映红.过度自信对公司管理者职务晋升的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z1):544-548. 被引量:1
-
3张道宏,刘连辉,李萍.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问题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7):34-36. 被引量:7
-
4黄坤.企业集团财权配置[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81-82.
-
5吴有华,何建敏,江红莉.基于过度自信的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29-34. 被引量:3
-
6刘小丽,唐莹莹.家族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分析与识别[J].财会通讯(中),2011(1):32-33.
-
7曹国华,林川.基于股东侵占模型的大股东减持行为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7(5):97-104. 被引量:18
-
8魏伟.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22(3):15-16.
-
9张祥建,刘建军,徐晋.大股东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26(5):60-64. 被引量:10
-
10黄元元,邓江年.管理层融资收购的理论支持与管理者激励效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11):176-178. 被引量:3
-
1鹤怀.被小股东监督的年代[J].英才,2008(5):27-27.
-
2杨慧辉,奚玉芹,闫宇坤.控股股东动机、股权激励与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J].软科学,2016,30(8):92-96. 被引量:6
-
3张恩众.大股东持股的激励效应与隧道效应[J].软科学,2007,21(4):66-69. 被引量:1
-
4冯松江.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魅力中国,2010(28):148-149. 被引量:1
-
5李国祯,王致雅,李赛南.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J].重庆与世界,2011,28(6):10-12.
-
6李军红.浅谈对公司经理人员的监督机制[J].企业活力,2003(10):12-13. 被引量:3
-
7吴永明,袁春生.股东监督效率及其依存性[J].经济学动态,2009(3):77-81.
-
8万华林,陈信元.股东监督、薪酬契约有效性与在职消费-基于国有企业经理人“59岁现象”的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2,14(4):111-174. 被引量:7
-
9李秉祥,郭慧,李越,陶瑞.基于互惠偏好理论的股东监督与经理管理防御的博弈分析[J].软科学,2015,29(7):78-82. 被引量:4
-
10栾天虹.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外部股东监督的有效性——一个从投资者法律保护角度的分析[J].学术月刊,2005,37(9):50-56.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