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植物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针对当前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外植体污染、褐化和玻璃化现象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相应的解决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前景。
作者
王纪忠
蒋婷婷
朱丽丽
朱琪
欧鹏
机构地区
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0期166-167,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
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SN1119)
关键词
植物
组织培养
外植体
问题
解决方法
分类号
S722.3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Q943.1 [生物学—植物学]
作者简介
王纪忠(1976-),男,山东日照人,讲师。研究方向:园艺植物生理生化。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8
参考文献
38
共引文献
855
同被引文献
157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56
参考文献
38
1
赵蓬晖,张江涛,马红卫.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几个常见问题与对策[J]
.河南林业科技,2001,21(2):27-28.
被引量:41
2
周俊辉,周厚高,刘花全.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J]
.广西植物,2003,23(1):41-47.
被引量:99
3
柴向华,李军,张秀珊,詹海洋,王细燕.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控制[J]
.热带农业科学,2003,23(6):40-44.
被引量:21
4
朱文祥,王金荣,李珺,赵秀娟.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399-17401.
被引量:17
5
刘淑玉,祁东文,冯文伟.
如何克服植物组织培养中试管苗玻璃化问题[J]
.新疆林业,2001(1):15-15.
被引量:7
6
卜学贤 陈维伦.试管植物的玻璃化现象[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5):13-18.
7
牟彤,吴瑕,胡鑫宇.
不同激素条件对草莓组培苗快繁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78-78.
被引量:17
8
邹英宁,吴强盛.
果树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及其抑制研究进展[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2007,4(3):47-50.
被引量:9
9
邹瑜,林贵美,韦华芳,李朝生,牟海飞.
四种方法对组培室空气消毒效果的研究[J]
.北方园艺,2009(8):117-119.
被引量:14
10
袁源,何瑞,詹若挺.
青天葵组培扩繁中的污染控制初探[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4(2):25-27.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368
1
蔡荣新.
复合食品添加剂[J]
.广州化工,2005,33(2):54-53.
被引量:10
2
杨水平,杨宪,黄建国,丁德容.
青蒿素生产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89-194.
被引量:26
3
寇莉萍,刘兴华,李金龙,马洪娟.
富士苹果果肉褐变对保护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04,13(1):80-83.
被引量:14
4
周俊辉,周家容,曾浩森,王国彬,祝展平.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抗褐化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2000,27(z1):481-486.
被引量:121
5
潘志刚,林鸿盛.
厚荚相思的引种、生长、良种繁育及利用[J]
.热带林业,1996,24(2):52-58.
被引量:8
6
孔祥生,张益民,张妙霞.
柿树试管繁殖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92,39(S1):11-12.
被引量:9
7
张启香,方炎明,张晓平.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3):38-40.
被引量:37
8
闫桂琴,田丽宏,杨利艳.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愈伤组织诱导中褐变问题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8):1384-1389.
被引量:16
9
周菊华,陈秀玲,钟华鑫,梁海曼.
麝香石竹玻璃苗与正常苗的生理特性差异[J]
.广西植物,1993,13(2):164-169.
被引量:11
10
杨薇红,张延龙,童斌,杜蕙,杨蓉.
亚洲百合花器官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5):193-195.
被引量:25
共引文献
855
1
王亚琴,韦陆丹,王文静,刘宝骏,张春玲,张俊卫,何燕红.
万寿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J]
.植物学报,2020(6):749-759.
被引量:13
2
吴港圆,杨雅钧,何石燕,英菲雨,王孝勋.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壮瑶药研究,2022(1):74-79.
被引量:10
3
赵兰.
唐菖蒲花茎的离体培养[J]
.青海农技推广,2020(4):10-14.
4
黄登艳,周弦,袁志强.
隋珠草莓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01):62-65.
被引量:2
5
李丽,张湮帆,何康,樊正球,王祥荣.
两种红豆杉植物的愈伤组织培养及褐化抑制[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6):702-707.
被引量:22
6
刘金豹,翟衡,张静.
果汁褐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饮料工业,2004,7(3):1-5.
被引量:57
7
常永义.
改良B5培养基中加抗菌素对受芽孢杆菌污染葡萄试管苗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z1):90-93.
8
王梦员,侯建华,于海峰.
抑制油葵花药培养褐变的研究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22-26.
9
吴繁花,于旭东,李成竹,王雪兵.
山奈组织培养[J]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3):338-342.
被引量:7
10
段晓梅.
樱花繁殖综述[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3):82-85.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
157
1
雷亚灵,李周岐.
八仙花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101-103.
被引量:26
2
胡凯,祝顺琴,谈锋,唐克轩.
曼地亚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中抑制褐化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659-663.
被引量:26
3
蔡长福,卢丽俐,苏庆桂,邓恢.
朱砂根组织培养防褐化探讨[J]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1):99-102.
被引量:5
4
朱小虎.
植物组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10-111.
被引量:5
5
孙廷,杨玉珍,胡如善.
金钗石斛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24(3):35-37.
被引量:9
6
刘静,孙海伟,段祖安,崔刚,邱治霖,邹金环,孙仲序.
混合杀菌剂对植物组培污染防治试验[J]
.山东林业科技,2004,34(5):10-12.
被引量:10
7
王春.
医用抗生素在马铃薯组织培养中的抑菌效应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04,35(10):15-16.
被引量:21
8
吴林森.
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问题的研究及其控制措施[J]
.江苏林业科技,2005,32(1):28-31.
被引量:23
9
崔刚,单文修,秦旭,孙仲序.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研究初探[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4):529-533.
被引量:55
10
李凤华,汤绍虎,孙一铭,孙敏.
降低何首乌愈伤组织褐化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2):337-340.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8
1
焦志华,唐伟,刘亚辉,郭凯,战世琳,彭丹玲.
经济植物的组织培养现状及新技术的应用[J]
.生物技术世界,2013,10(5):41-42.
被引量:2
2
杨雪,刘春雷,周佳,张丽琴,王世杰.
小麦花药培养中污染问题的研究近况[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6):17-20.
3
戴莹,杨世海,赵鸿峥,赵连华.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6,47(2):344-351.
被引量:35
4
王晓丽,孙继瑞,韦文长,李贤忠,曹子林.
直干桉超级苗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4):131-138.
被引量:8
5
王佳兴,许婷婷,嵇景双,宗宪春.
青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9,0(17):69-70.
被引量:1
6
嵇景双,许婷婷,王佳兴,任前树,郭兆奎.
酸浆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9,0(18):40-41.
7
张杰,胡燕花,张本厚,陈集双.
利用间歇浸没式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金钗石斛种苗[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10):181-187.
被引量:4
8
王晓丽,黄红福,韦文长,李贤忠,曹子林.
蓝桉超级苗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5):1038-1046.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56
1
王继华,马宗艺,罗梦晓,王丽,蔡时可,曹干.
小水榕组织培养中的细菌污染及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3):60-64.
被引量:5
2
党小琳.
除虫菊愈伤组织和发状根中除虫菊酯杀虫活性测定[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3):55-58.
被引量:1
3
陈凌艳,陈拓,吴玉香,沈少炎,荣俊冬,何天友,郑郁善.
雷公藤组织培养中嫩叶外植体褐化的控制[J]
.江苏林业科技,2016,43(6):20-23.
被引量:4
4
黎金燕,王春晖,黄俊文,黄真池.
DPI对尾叶桉愈伤组织诱导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1):2153-2156.
被引量:2
5
付远志,胡根海,张许柯,雷砚峰,杨靖,孙海燕.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倒挂金钟的增殖培养[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5):16-20.
被引量:2
6
张玲,张东来,邓晓华.
黄檗雌雄植株增殖培养性别差异研究[J]
.森林工程,2017,33(6):11-14.
被引量:3
7
蔡月琴,王艳平,陆銮眉,邹金美.
紫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分化[J]
.福建农业学报,2017,32(12):1320-1326.
被引量:6
8
刘凯良,陈勇.
太姥山药用种子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0(2):176-181.
被引量:1
9
付航,黄涵签,王妍,慧芳,杨世海.
防风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J]
.中草药,2018,49(13):3127-3133.
被引量:17
10
曾铭.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民营科技,2018(3):91-92.
被引量:3
1
任辉丽.
植物组培技术常见问题及其预防措施[J]
.南方农业,2015,9(36):20-21.
被引量:6
2
李进文.
组培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现代园艺,2015,38(1):17-17.
被引量:2
3
余琼.
植物组培技术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世界,2014,11(2):204-204.
4
龚樟正.
麻竹试管苗移栽技术试验报告[J]
.热带林业,1996,24(2):65-67.
5
张国强,翟秋喜.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893-3895.
被引量:12
6
徐刚.
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应用广阔[J]
.中国花卉园艺,2009(4):12-13.
被引量:3
7
崔毅.
植物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2016(1):00253-00253.
8
葛坤.
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3):179-180.
被引量:2
9
崔毅.
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2016(1):00260-00260.
10
谢志华,苏冠凤,仇登楼.
植物组培技术在甜菊上的应用[J]
.农业科技通讯,1998(7):25-25.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 第2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