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6-207,216,共3页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同被引文献187
-
1王健,高铭.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省域经济发展评估[J].现代管理科学,2021,9(4):3-16. 被引量:6
-
2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构建、测度及综合评价[J].中国经济报告,2019,0(5):49-57. 被引量:51
-
3孔云峰,林珲.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状况的初步调查——由一组统计数据引起的思考[J].地球信息科学,2000,2(2):25-32. 被引量:56
-
4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S1):29-31. 被引量:131
-
5孙乃纪.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优势与困境——关于“东北现象”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1993,2(4):26-30. 被引量:4
-
6薛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4(5):61-70. 被引量:189
-
7王盛禾,郭德武.沈阳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4(4):35-36. 被引量:4
-
8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39(7):48-58. 被引量:163
-
9孙少岩.东北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口学刊,2004,26(5):42-44. 被引量:5
-
10王珏.“西部大开发”实施成效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基于地区利用外资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4,20(10):149-150. 被引量:8
引证文献20
-
1王淑波,贺传胜.浅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5):33-36. 被引量:3
-
2牛士华.深化改革 加强合作 实现黑龙江经济振兴[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B):169-169.
-
3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06,28(1):41-45. 被引量:56
-
4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孙志高.东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6):183-188. 被引量:28
-
5邓琦.对外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7(2):168-170. 被引量:4
-
6惠恩才.东北经济的未来选择与发展战略[J].经济管理,2007,33(20):87-91. 被引量:2
-
7吴丹.开创东北老工业基地科学发展的新局面[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8,13(4):58-59.
-
8刘春艳,衣保中.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1(1):11-14. 被引量:1
-
9刘春艳,衣保中.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4):77-80.
-
10乔榛.东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J].学术交流,2016(9):109-11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72
-
1张广海,刘佳.相对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江苏省沭阳县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23(4):97-102.
-
2魏丽波,刘养洁.太原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54-57. 被引量:6
-
3王俭,李法云,庞香蕊.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2):175-178. 被引量:7
-
4王亚文,曹明明.西安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4):15-17. 被引量:17
-
5付标,刘杉,葛利玲,郭敏,杨萌.南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183-185.
-
6李丹阳,韩增林.东北产业空间转移的特点和趋势[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1-3. 被引量:4
-
7王树通,郭怀成,王丽婧.北京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5):90-94. 被引量:28
-
8陈英姿,王宪恩.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5(3):16-18. 被引量:2
-
9景跃军,陈英姿.黑龙江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比较研究[J].求是学刊,2006,33(3):63-68. 被引量:3
-
10徐晓红,高明,王洪丽,田子玉,杨双.1978-2003年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3):210-213. 被引量:13
-
1杨建荣.我国的经济紧缩政策及其效应探析[J].财经研究,1989,15(3):3-7.
-
2黄叶林.对经济紧缩政策中实施有关问题的认识[J].财经问题研究,1989(11):24-27.
-
3伦敦[J].投资有道,2012(11):16-17.
-
4张淑娟.匈牙利经济稳步回升[J].当代世界,1998,0(6):26-26.
-
5欧洲多国掀起罢工浪潮抗议经济紧缩政策[J].经济,2010(11):10-10.
-
6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的快速增长(研究报告摘要)[J].开放导报,1996(1):27-29.
-
7胡鞍钢.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大起大落[J].中国经济信息,1995,0(18):14-15.
-
8庞仙君.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再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J].商业时代,2011(12):8-9. 被引量:2
-
9张颂豪.拉美国家金融市场的缺陷与改革[J].拉丁美洲研究,1987(4):28-30.
-
10邓灿荣,朱军.96年地方经济走势分析[J].广东经济,1996,0(Z1):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