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科举、学校到学堂与中西学之争 被引量: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晚清历经半个世纪的科举与西学之争以及中西学校(堂)之争,说到底都是中西学问之争,所争即新旧学问的优劣消长。既然科举制始终无法安顿西学,纳科举于学堂,以学堂兼容中学就成为另外为数不多的可能选择。而由此形成的新学,实际上是西学以及以西学为表现形式的东学战胜中学并进而整合中学的产物。这种不是同化外来文化,而是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情形,在中国历史上相当罕见。其结果,一方面推动中国进入欧洲中心笼罩的世界,一方面造成中国文化形似而实不同的断裂,被肢解的中学失去道德伦理的作用,用西式的观念看待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难免误读错解,使得中国文化之于人类前途的重要选项价值无从显现。超越以变化为进化、以现在为现代的观念,重新检讨清季教育变革的因缘得失,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必由之路。
作者 桑兵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历史系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96,共16页 Academic Research
作者简介 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275)。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第67-70页.
  • 2郑观应.《盛世危言》卷1,《考试下》,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9-300页.
  • 3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陈景磐、陈学洵主编:《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39页.
  • 4《沈文肃公政书》卷4,奏折.
  • 5《管理大学堂大臣孙家鼐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85页.
  • 6刘汝骥:《丙午召见恭记》,《陶甓公牍》,卷1,示谕,第1-2页.
  • 7《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三十年七月初九日,第250页.
  • 8《宣统元年京师及各省小学堂表》,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73页.
  • 9本部章奏栏[J].学部官报,1906,(6).
  • 10《德宗景皇帝实录(八)》卷563,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第5158-5159页.

二级参考文献98

共引文献39

同被引文献601

引证文献24

二级引证文献4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