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兀”似可作中缀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王云路先生指出,通常所说的词缀是指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实义)的、只有附着在词根上才能起作用的构词(或构形)成分。这里有两个鉴别条件:(1)词缀去掉后含义不变;(2)词缀去掉后词性不变。①“兀谁”、“兀那”中的“兀”的主要作用是附在单音节词根“谁”、“那”前面构成双音节词。
作者
贺卫国
机构地区
广西宜州市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出处
《汉字文化》
2012年第1期76-77,共2页
Sinogram Culture
基金
2010年度广西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明清世情小说词汇研究"(桂教[2010]65号)成果
关键词
中缀
词汇意义
双音节词
词缀
“谁”
单音节
“那”
词根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王云路.
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附加式构词法在中近古汉语中的地位[J]
.古汉语研究,2001(2):70-75.
被引量:18
2
汪化云.
也说“兀”[J]
.语文研究,2007(1):15-19.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沈家煊.
句式和配价[J]
.中国语文,2000(4):291-297.
被引量:222
2
王云路.
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J]
.中国语文,1999(5):370-376.
被引量:22
3
孙立新.
关中方言略说[J]
.方言,1997(2):106-124.
被引量:125
4
霍小芳.
蒲县方言的指示代词[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1-13.
被引量:5
5
唐韵.
《元曲选》中"兀的"及其句式——兼与《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比较[J]
.古汉语研究,2005(1):49-53.
被引量:9
6
邢向东.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2):48-56.
被引量:14
7
汪化云.
黄冈方言的指示代词[J]
.语言研究,2000,20(4):88-96.
被引量:17
8
蒋宗许.
“兀自”“搜牢”“条牒”“闹篮”考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9(1):38-44.
被引量:1
9
刘凤华,石巨文.
“兀”字及其组合比较——交城话与《水浒传》“兀”字比较[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1):38-39.
被引量:2
10
唐爱华.
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2):53-56.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33
1
孫凱,杜小鈺.
漢語方言"脖子"義詞形的地理分布及其解釋——兼論語素"脖"的來源問題[J]
.汉语史学报,2022(1):252-277.
2
聂丹.
《汉语大词典》收词拾遗[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108-113.
3
范崇峰.
从第一主体到虚无——由“自”看词汇系统调整对系统成员的语义影响[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69-71.
4
王云路,郭颖.
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家"[J]
.古汉语研究,2005(1):29-33.
被引量:27
5
赵晓驰.
词缀功能刍议[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06-107.
被引量:1
6
李昊.
《焦氏易林》中的“徒自、还自”及副词词尾“自”的演变[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7-79.
7
肖岚.
《汤显祖戏曲集》附加式双音词构词法初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5):96-98.
8
杨文惠.
从《金瓶梅》看现代陕西方言的语法特点[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46-49.
9
栗学英.
“手自”之“自”是词缀吗[J]
.古汉语研究,2008(3):77-79.
10
聂丹.
《汉语大词典》收词补遗[J]
.新余高专学报,2008,13(5):90-92.
1
李广明.
“兀的”“阿的”元曲天水方言考[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47-48.
被引量:7
2
阚绪良.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里程碑——评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J]
.古汉语研究,2011(4):91-94.
3
汪化云.
方言远指代词“乜、兀”的词源[J]
.汉字文化,2007(4):50-52.
被引量:6
4
王进.
《元曲选》中含“杀”的感叹句[J]
.语言研究,2008(2):111-114.
被引量:2
5
孙淑梅.
中古汉语副词研究概述[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10):41-42.
6
照那斯图.
《蒙古秘史》中“兀录兀”的“兀_2”是什么[J]
.民族语文,2002(2):33-36.
被引量:2
7
吕昭君.
交城方言“兀的”探讨[J]
.西安社会科学,2010,28(6):167-168.
被引量:1
8
王秋艳.
《词汇测试》述评[J]
.英语考试研究,2011(5):44-46.
9
唐韵.
《元曲选》中"兀的"及其句式——兼与《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比较[J]
.古汉语研究,2005(1):49-53.
被引量:9
10
齐华.
读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简谈中古汉语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4):323-323.
汉字文化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