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当代文学“群众批判”模式的生成——以批判王实味为中心的考察(1)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群众批判”可以说是一种特殊而又影响深远的文学批评方式,其结果往往超出了文学范畴而落脚于政治层面,给被批判者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文学批评本是一种极富个人性的文学活动,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但在当代文学的草创阶段,文学批评的那种个人性、
作者
明飞龙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81,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批判
群众
王实味
文学批评
批评方式
政治层面
文学范畴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黄擎.
“大批判”文艺批评模式与对王实味的两次批判[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7):26-38.
被引量:3
2
宋金寿.
毛泽东与王实味的定案(续三)[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2):33-35.
被引量:1
3
宋金寿.
毛泽东与王实味的定案[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3):1-10.
被引量:4
4
黎辛.
《野百合花》·延安整风·《再批判》——捎带说点《王实味冤案平反纪实》读后感[J]
.新文学史料,1995,0(4):68-87.
被引量:21
5
雪苇.
我和王实味[J]
.新文学史料,1993,0(2):50-52.
被引量:5
6
蒋南翔.
关于抢救运动的意见书[J]
.中共党史研究,1988(4):64-74.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范文澜.《在中央研究院六月十一日座谈会上的发言》.《解放日报》,1942年6月29日.
2
金燎然.《读实味同志的(政治家·艺术家)之后》,《解放日报》1942年5月26日第4版.
3
吴敏.《延安文人研究》,香港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4
《“再批判”编者按语》[J].文艺报,1958,.
5
严文井.《罗烽的"短剑"指向哪里?-重读(还是杂文的时代)》[J].文艺报,1958,.
6
国王子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重读(三八节有感>》[J].文艺报,1958,.
7
张光年.《莎菲女士在延安一谈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J].文艺报,1958,.
8
李洁非.《对"暴力"的迷恋;或日撒旦主义-20世纪文学精神一瞥》[J].文艺争鸣,2000,.
9
国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3页.
10
艾青.《现实不容歪曲》[N].《解放日报》,1942年6月24日.
共引文献
26
1
赵耀.
重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维度[J]
.华夏文化论坛,2024(1):210-217.
2
王其林.
延安整风运动中政治批判模式的建立[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2):44-47.
3
王瑞.
从延安文艺新潮的勃兴到《讲话》的发表——解放区个性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兴衰的反思[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90-93.
被引量:4
4
吴敏.
试论40年代延安文坛的“小资产阶级”话语[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38-66.
被引量:9
5
黄金鹏.
王实味与延安鲁迅风杂文[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121-124.
被引量:1
6
陆衡.
四十年代解放区讽刺文学运动兴衰考[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0):18-24.
7
程鸿彬.
延安“文抗”创建始末以及相关问题[J]
.新文学史料,2008(4):162-169.
被引量:3
8
宋金寿.
毛泽东与王实味的定案(续三)[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2):33-35.
被引量:1
9
曹霞.
王实味事件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J]
.学术界,2010(5):189-198.
被引量:1
10
何满仓,刘昌宏.
王实味与延安文艺的复杂关系[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58-64.
同被引文献
10
1
黄昌勇.
宿命中的沉浮:丁玲与王实味[J]
.文艺争鸣,2002(3):47-51.
被引量:6
2
吴敏.
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70-86.
被引量:7
3
廖伦忠.
王实味文艺思想及其文学史价值[J]
.江汉论坛,2010(6):113-116.
被引量:1
4
何满仓,张凤辉.
王实味事件悲剧成因及当代启示[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70-73.
被引量:2
5
刘骥鹏.
试论左翼启蒙派作家的“性格悲剧”[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2):147-160.
被引量:1
6
黄擎.
“大批判”文艺批评模式与对王实味的两次批判[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7):26-38.
被引量:3
7
余杰.
王实味:前文革时代的祭品[J]
.黄河,1998(4):137-139.
被引量:1
8
宋金寿.
毛泽东与王实味的定案[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3):1-10.
被引量:4
9
李建军.
王实味与鲁迅的文学因缘[J]
.小说评论,2012(4):49-56.
被引量:5
10
黄昌勇.
《野百合花》的前前后后[J]
.新文学史料,2000(3):42-58.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1
1
马婧.
王实味研究述评[J]
.太原大学学报,2014,15(2):78-82.
1
朱家亮,吴玉兰.
论傅玄的文体观与乐府诗创作[J]
.求是学刊,1999,26(6):100-102.
2
贾延祥,姜洪伟.
路翎批判中的组织化批判模式与语体特征[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3):48-51.
3
王杰,肖琼.
现代性与悲剧观念[J]
.文学评论,2009(6):153-158.
被引量:12
4
熊浚.
浅谈孟子的文学批评方式[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5-106.
5
范舟.
从“批判模式”中走出来——关于《白兔记》的改编[J]
.艺海,1996,0(2):8-8.
6
施雪琼,程元,岳浩然.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J]
.时代文学,2009(10):174-175.
被引量:1
7
李凤.
文化研究与审美批评[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9(6):88-90.
被引量:2
8
黄嫣.
简论文学酷评[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5(9):127-129.
9
肖玖玖.
“城市梦”追寻中的心灵挣扎——评邓一光的《我们叫做家乡的地方》[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5,0(12):13-13.
10
农家.
延安美术意识形态批判模式的形成分析[J]
.戏剧之家,2016(23):181-181.
文艺争鸣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