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透视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机遇与挑战——以日本“3·11”地震为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3·11"日本地震为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个机遇和挑战。在这次重大的灾难中,我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对日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为我国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我国国民由于核恐慌而引发的抢盐事件又损害了我国国民形象。针对灾害中暴露出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者 冯巧婕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1期19-21,共3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作者简介 冯巧婕(1989-),女,山东泰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国际政治与武汉大学新闻学双学位。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8

  • 1.《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刘康与李希光的对谈》[N].《环球时报》,1999年8月6日第11版.
  • 2http ://www. media. tsinghua. edu. cn.
  • 3《中国将限不文明者出国旅游》.《大公报》,2006—9—17.
  • 4艾琳.《对许博渊先生国民性思考的再认识》,新华网2006年06月02日.
  • 5潘自勉.《重建政府道德权威》.《南方日报》2001年1月21日.
  • 6秦晓鹰.《莫脱离世界文明而发展》.《大公报》2006—5—11.
  • 7张鹏.《旅游文明素质须提高》,《大公报》2006—10—20.
  • 8周穗明.《全球化时代的公共道德建设》.http://www.zhmz.net/wy/927.htm.

共引文献6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