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特区实践与理论》
1997年第9期27-29,共3页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共引文献34
-
1马延龙.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意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3):5-8.
-
2郭坚刚,尹海鹏.可持续发展与地方政府短期行为矫正[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3):53-58.
-
3黄波.略论可持续发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27(1):33-39.
-
4肖立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3):34-40. 被引量:2
-
5陈绵水.论外经贸高等教育对外贸“两个转变”的适应[J].教育与经济,1996,12(4):34-38.
-
6徐波,万厦.论精神文明建设面向21世纪的新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96(5):7-12.
-
7彭启福.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知识经济[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7(4):44-47.
-
8张骥,韩树军.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J].社会科学论坛,1999(2):35-38.
-
9牟永福.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维度[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3(4):38-40. 被引量:3
-
10牟永福.价值反思及其视角转向——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层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5):87-91. 被引量:1
-
1李立娜,刘运伟,吴建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承载力评价——以西昌市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3):1-3. 被引量:1
-
2胡刚,江浩,徐振标.“城市矿产”视角下建筑废弃物的开发与利用——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6(1):47-51. 被引量:10
-
3张宜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K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S2):109-111.
-
4刘学鸣.微观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J].经济论坛,2003(8):72-73.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