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理论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研究之研究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语言研究状况:一是宏观扫描文学语言研究的整体现状,二是中观考察语言学界和文学界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深度研究,三是聚焦文学语言的三个基本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大致设想。
作者
高万云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5,共10页
Contemporary Rhetoric
关键词
文学语言研究
宏观扫描
深度观照
焦点透视
分类号
I045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5
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134
同被引文献
7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23
1
谭学纯.
再思考:语言转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J]
.文艺研究,2006(6):78-85.
被引量:16
2
谭学纯.
重读《红高粱》:战争修辞话语的另类书写[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4):100-104.
被引量:4
3
高万云.
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J]
.天津社会科学,2002(5):115-120.
被引量:8
4
张卫中.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演变述略[J]
.兰州学刊,2009(2):74-77.
被引量:4
5
刘福根.
“文学语言不能规范”说献疑[J]
.汉语学习,2000(3):40-43.
被引量:3
6
王培基.
文学语言研究误区评说[J]
.青海社会科学,2005(1):96-98.
被引量:1
7
王培基.
文学语言特征的科学指数及其关系[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97-99.
被引量:3
8
毕玲蔷.
文学语言的“反语法”特征[J]
.汉字文化,2005(1):50-52.
被引量:3
9
王燕.
文学语言是隐喻的N次幂[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117-119.
被引量:2
10
李贞,陈童.
基于文本的汉语文学语言审美[J]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5):38-42.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85
1
王一川.
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J]
.文学评论,1999(4):16-26.
被引量:39
2
王培基,韩海泉.
简评当代关于文学语言特征的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4):77-81.
被引量:2
3
王培基,王万贵.
文学语言性质综论──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之一[J]
.青海社会科学,1997(3):71-76.
被引量:4
4
张清华.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J]
.中国社会科学,1997(6):131-145.
被引量:47
5
汪曾祺.
关于小说语言(札记)[J]
.文艺研究,1986(4):57-60.
被引量:43
6
谭学纯,唐跃.
语言情绪:小说艺术世界的一个层面[J]
.文艺研究,1986(6):53-64.
被引量:6
7
王希杰.
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69-84.
被引量:9
8
王一川.
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一)——近四十年中国艺术主潮的修辞学阐释[J]
.文艺争鸣,1991(1):23-31.
被引量:21
9
谭运长.
足球场上的行为艺术[J]
.粤海风,2003,0(1):49-54.
被引量:1
10
郜元宝.
戏弄和谋杀:追忆乌托邦的一种语言策略——诡论王蒙[J]
.作家,1994,0(2):76-80.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
134
1
谭学纯.
异域想象的修辞空间——序钟晓文《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形象”:〈教务杂志〉关键词之广义修辞学阐释》[J]
.东方丛刊,2021(1):136-143.
2
张之琨,林友桂.
自然纪录片《蔚蓝之境》的跨文化叙事策略[J]
.当代电视,2021(1):79-82.
被引量:1
3
李静雯.
修辞认知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5):164-166.
4
高群,谭学纯.
广义修辞学研究——谭学纯教授访谈录[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34(3):20-34.
被引量:1
5
吴东晖.
《笑傲江湖》小说文本“杀戮”幻象分析[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0-22.
被引量:1
6
起荣丽,李蓉.
马克·吐温文学语言的审美阅读——以其小说Mistaken Identity为例[J]
.长城,2012(12):169-170.
7
张莉.
《白雪公主》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重构趋势[J]
.长城,2012(12):171-172.
被引量:1
8
刘晓璐.
易安词的陌生化现象[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S3):11-12.
被引量:1
9
谭学纯.
融人大生态:问题驱动的中国修辞学科观察及发展思路[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21-129.
被引量:14
10
李永梅.
20世纪后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演变[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358-359.
同被引文献
73
1
赵娟.
文学语用学研究初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S1):110-112.
被引量:8
2
谭学纯.
融人大生态:问题驱动的中国修辞学科观察及发展思路[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21-129.
被引量:14
3
殷孟伦.
从《论语》看孔子的语言教育论[J]
.文史哲,1980(3):54-60.
被引量:2
4
张志公.
关于语言教育的几个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7(3):25-30.
被引量:4
5
胡壮麟.
语用学[J]
.当代语言学,1980(3):1-10.
被引量:74
6
于根元.
我怎样研究作家作品语言[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2(4):85-88.
被引量:1
7
高万云.
中国文学的修辞批评[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3-19.
被引量:8
8
王欣.
九十年代语用学研究的新视野——历史语用学、历时语用学和文学语用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5):17-23.
被引量:29
9
高万云.
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1):54-60.
被引量:5
10
李宇明.
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育[J]
.语言文字应用,2002(1):34-40.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3
1
谭学纯.
融入大生态:中国修辞学研究突围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广义修辞观的学术逻辑和学术实践[J]
.当代修辞学,2014(2):42-57.
被引量:11
2
高群.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语用学”及关联性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9-106.
被引量:4
3
梁晓慧.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J]
.文学教育,2016(22):134-13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刘为忠.
汉语修辞研究的当代转型:理论背景、问题及学术回应[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0-47.
被引量:3
2
谭学纯.
中国修辞学:学科之问和学术之问[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4-47.
被引量:2
3
段曹林.
新世纪以来中国修辞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论[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8-52.
被引量:5
4
谭学纯.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J]
.文艺研究,2015(5):50-57.
被引量:20
5
田海龙.
新修辞学的落地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兴起[J]
.当代修辞学,2015(4):32-40.
被引量:40
6
王峰.
《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评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3(3):77-79.
被引量:3
7
侯佳儒,王明远.
边缘与前沿:当代法学背景中的环境法学[J]
.政治与法律,2016(10):2-14.
被引量:19
8
樊茉兰.
修辞对文学文本建构的意义研究——解析短篇小说《荨麻》[J]
.运城学院学报,2016,34(5):61-66.
9
张馨月.
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体现与转变[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6):28-29.
被引量:1
10
王运华.
文学语用学视角下小说人物性格塑造探析——基于《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的解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7):98-101.
1
陆稼祥.
文学语言研究的新视野[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1):81-85.
被引量:1
2
俞正贻.
“辞格”“不是语言学的术语”吗?——与《文学语言研究方法论》作者讨论[J]
.当代修辞学,1990(2):43-46.
3
孙钧政.
度隔情——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思考[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145-156.
4
杨亦鸣,徐以中.
“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03(2):43-51.
被引量:52
5
吴家珍.
努力探索文学语言的奥秘——纪念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出版65周年[J]
.国际安全研究,1998,28(2):50-56.
被引量:1
6
段桂湘.
第二语言词汇知识深度研究综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157-159.
被引量:1
7
殷培贤.
教师课堂行动研究之研究——一项基于形成性评估反拨作用下的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9):107-109.
8
第四届全国文学教育高峰论坛剪影[J]
.文学教育,2007(12):161-161.
9
南晓民.
副词“都”的语义分析——兼论“都”字句焦点透视[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S1):25-29.
被引量:3
10
庆华.
重建对文学语言的解释力——首届文学语言研讨会综述[J]
.当代修辞学,1988(1):54-55.
当代修辞学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