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条件,分析了其发病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
朱敏
机构地区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土肥站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5期198-198,203,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症状
病原
发病规律
影响因素
防治方法
分类号
S435.65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作者简介
朱敏(1970-),女,河南商丘人,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栽培技术和土壤肥料推广工作。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4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4
1
王伟,宋晓涛,钟兆西,张明厚.
大豆灰斑病对大豆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J]
.大豆科学,1997,16(1):21-27.
被引量:3
2
韩文革,郑莲枝,于裴枝.
大豆灰斑病所致大豆产量与经济损失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32(6):28-29.
被引量:4
3
顾鑫,丁俊杰.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现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303-306.
被引量:21
4
任有科,于宝泉.
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0(3):164-165.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41
1
张文慧,陈庆山,杨庆凯,李文滨,王文辉,刘春燕,陈立君,刘海燕,单继勋.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J]
.大豆科学,2004,23(3):169-173.
被引量:23
2
钟兆西,王伟,张桂荣.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大豆科学,1989,8(3):288-294.
被引量:14
3
马淑梅,李宝英.
绥化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的研究[J]
.大豆科学,1994,13(4):281-285.
被引量:22
4
靳学慧,马汇泉,郭兆奎,辛刚,辛惠普.
大豆灰斑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4,7(4):33-39.
被引量:7
5
张文慧,杜吉到,陈庆山,王文辉,闵丽.
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18(1):22-26.
被引量:9
6
刘学敏,张明厚,李本宁,张运权,胡国华.
大豆灰斑病流行动态预测[J]
.大豆科学,1996,15(3):222-227.
被引量:6
7
马淑梅,李宝英.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和资源与本省大豆灰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研究[J]
.大豆科学,1996,15(4):322-325.
被引量:9
8
张丽娟,杨庆凯.
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J]
.大豆科学,1997,16(1):38-41.
被引量:18
9
许忠仁.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1987,(2):2-4.
10
霍虹 马淑梅.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8,7(4):315-320.
共引文献
25
1
孟祥鹏,宋阳,金羽琨,张林,王丕武.
转hrpZPsta大豆株系对灰斑病的抗病性鉴定[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20,42(5):502-509.
被引量:3
2
张彪,黄军艳,刘胜毅,赵美霞,汪承刚,董彩华.
大豆灰斑病菌菌丝块离体叶接种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14-12718.
被引量:4
3
张云月,付永平,王丕武,王鹏,李勃,马建,曲静.
转hrpZpsta抗病基因大豆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9):86-92.
被引量:14
4
杨雪峰,齐宁,林红,刘广阳,王晓楠.
原生境野生大豆灰斑病抗性评价与发掘[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1-3.
被引量:2
5
于凤瑶,辛秀珺,张代军,周顺启.
抗灰斑病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3):372-375.
被引量:4
6
尹俊琦,王楠,周莹,卢实,吴楠,曲静,张卓,王丕武.
两个大豆品种转hrpZ_(Psta)基因后代对大豆灰斑病的抗性分析[J]
.大豆科学,2013,32(2):238-241.
被引量:6
7
张琳,李林,李丹,代力强,马建,曲静,付永平,王丕武.
hrpZpsta和RIPs双价抗病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6):624-629.
被引量:1
8
卢实,王丕武,曲静,马建,张卓,吴楠,才源.
广谱抗病基因chi和hrpZpsta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豆中的遗传转化[J]
.大豆科学,2015,34(1):26-31.
被引量:2
9
程伟,常芳国,赵团结,孔杰杰.
大豆灰斑病发生特点及抗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22-25.
被引量:5
10
刘丽丽,傅连舜.
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灰斑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的初步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6(5):88-9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46
1
马淑梅,李宝英,高学文,穆继英.
黑龙江省即将推广的大豆新品种(系)对灰斑病抗病性鉴定[J]
.大豆科学,1993,12(2):154-158.
被引量:6
2
孙广玉,张荣华,张代平,刘文昌.
大豆子叶对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作用[J]
.中国油料,1993(4):19-20.
被引量:10
3
马淑梅,李宝英.
绥化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的研究[J]
.大豆科学,1994,13(4):281-285.
被引量:22
4
汤浩茹,王乔春,周光蓉.
子叶与外施蔗糖对豌豆幼苗生长及插条生根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4):458-463.
被引量:3
5
薛津.
2005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J]
.大豆科学,2005,24(2):157-160.
被引量:9
6
高扬,赵耕春,郑易之,李晶.
萌发大豆种子中子叶细胞内质体发育与解体的变化[J]
.大豆科学,1994,13(3):225-229.
被引量:5
7
王红蕾.
2006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J]
.大豆科学,2006,25(2):199-204.
被引量:10
8
庄炳昌,徐豹,张明,纪峰.
萌发过程中不同进化类型大豆蛋白质及其组份的变化[J]
.大豆科学,1990,9(4):341-346.
被引量:3
9
马淑梅,李宝英.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和资源与本省大豆灰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研究[J]
.大豆科学,1996,15(4):322-325.
被引量:9
10
吴沿友,吴德勇,张红萍,刘建,李国祥.
大豆子叶中的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特性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07,36(2):43-4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马淑梅.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60-264.
被引量:6
2
曹晓宁,孙石,张守伟,吴存祥,韩天富,杨文钰.
不同大豆品种出苗后子叶面积及生理指标的变化[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6):665-67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
1
马淑梅,韩新华.
野生大豆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0):86-91.
被引量:3
2
陈思羽,刘鹏,朱末,徐克章,李大勇,陈展宇,张治安.
冠层不同部位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生理指标的变化[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37(5):654-660.
被引量:2
3
沈伟云.
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课外拓展探究——以“种子的萌发”为例[J]
.生物学通报,2016,51(4):36-38.
被引量:5
4
何宏新.
北方大豆灰斑病防治措施[J]
.中国农业信息,2016,28(20):99-99.
5
董志敏,厉志,刘佳,陈亮,衣志刚,王博,刘宝权.
大豆抗灰斑病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2017(3):1-5.
被引量:7
6
王财金,马淑梅,王洋.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遗传变异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9):28-33.
被引量:1
7
王财金,弟文静,马淑梅,王洋.
发掘大豆资源中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优异等位变异[J]
.作物杂志,2020(6):189-196.
被引量:3
8
李文,王磊,王燕平,宗春美,齐玉鑫,孙晓环,刘长远,胡海波.
牡育等系列大豆系谱关系分析[J]
.大豆科学,2023,42(6):710-717.
被引量:1
1
陈日重,乔新.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7):12-12.
2
隋永林.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2015(3):98-98.
3
任有科,于宝泉.
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0(3):164-165.
被引量:7
4
潘文勇.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J]
.中国农业信息,2014,26(4S):109-109.
被引量:1
5
朱洪德,周可金.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概况[J]
.中国农学通报,1991,7(5):33-35.
6
于泉林,罗琼,徐兆强.
防治大豆灰斑病药剂的筛选[J]
.现代化农业,1995(10):5-5.
7
刘凤沂,任士军,刘锡滨.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J]
.现代化农业,1998(10):4-5.
8
岳秀琴.
陕豆12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
.现代种业,2002(6):34-34.
被引量:1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 第1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