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实现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对接
被引量:2
出处
《科学教育》
2009年第6期7-9,共3页
Science Education
二级参考文献9
-
1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234-239. 被引量:22
-
2李馨.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朱自清《背影》的深层思想内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25-29. 被引量:2
-
3赵焕亭.《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4):39-42. 被引量:13
-
4朱自清.笑的历史[A].朱自清全集(第3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
5朱自清.毁灭[A].朱自清全集(第5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
6叶圣陶 朱自清 唐弢.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J].文艺知识,1947,.
-
7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N].人民政协报,1998-10-25.
-
8修辞论美学又称文化修辞论,是中国学者王一川教授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王一川教授较早在《语言的胜景》、《语言乌托邦》等书里提出这一理论构想;此后在《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一书中对中国20世纪小说中的"卡里斯马典型"(Charismatic Figure)做了修辞论阐释,从实践上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初步验证;继而,又在《修辞论美学》一书中进一步构建了较为严整的理论框架,并对当代电影、审美文化进行了修辞论阐释,从理论到实践使修辞论美学更加成熟.修辞论美学主要关注文本与文化语境的"修辞"关系.这里的"修辞"是广义上的修辞,主要指"文化修辞".这里的"修"不仅仅指话语的外在润饰,而且还指以实际效果为目的的对话语的组织和调整;"辞",不仅仅指话语,也指人的生存方式.这种美学理论主要强调艺术文本是对人生、对生活的审美置换,艺术以其特有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转换了实际生活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混乱或危机,从而间接地影响这些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
9王荪,张晓云.重新探析《背影》的文化意蕴及艺术魅力[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1997,0(0Z):76-77. 被引量:8
共引文献19
-
1韦晓军.《背影》感伤风格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8):124-126. 被引量:1
-
2夏莹.近二十年《背影》主题解读述评[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9):30-31. 被引量:5
-
3房喻.师范生免费教育:回眸与省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11-13. 被引量:10
-
4王彪.一曲父子情深的咏叹调——朱自清的《背影》赏析[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0(10):105-106. 被引量:2
-
5王华,于伟.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为契机推动地方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4):158-160. 被引量:3
-
6毕凌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创新和存在的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26(4):47-50.
-
7王本朝.歉疚与嗟悔:在父子情深的背后——《背影》的心理分析[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2(10):63-64. 被引量:3
-
8杨正勇.让父亲的“背影”转过身来——朱自清《背影》的符号意象解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80-84. 被引量:2
-
9王朝霞.把握语言与体悟情境——以《背影》为例[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12):71-72.
-
10冯雁.论《背影》的创作动因[J].文学教育,2014(2):11-14. 被引量:2
-
1文慧艳.大学中文教育的去向反思[J].文学教育,2015(24):102-102.
-
2文慧艳.大学中文教育该向哪里去[J].文学教育,2015(22):106-106.
-
3肖艳群.关于大学中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105-105.
-
4刘晶.大学中文教育教学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品牌,2014(9):135-135. 被引量:2
-
5罗燕,周鸾飞.试论大学中文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J].湘潮(理论版),2011(11):127-127.
-
6陈兴才.加强心理调控 科学指导作文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1999(3):121-124.
-
7卞春泓.考与教:二·三·四[J].语文月刊,1999,0(10):36-37.
-
8杨丽娟.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1):75-75.
-
9罗燕.试论大学中文专业的创业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2):40-42. 被引量:1
-
10王永忠.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文学社团建设研究[J].北方文学(下),2015,0(1):190-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