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政治与日常生活——对鲁迅《伤逝》的再解读
被引量:6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92,共5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44
-
1韩荣玉.论《伤逝》婚恋悲剧的潜在根源——《伤逝》解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65-67. 被引量:1
-
2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上)[J].文学评论,1985(3):3-14. 被引量:35
-
3陈晓敏.浅谈《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J].小说评论,2009(S1):131-133. 被引量:1
-
4蓝棣之.“万不可做将来的梦”──论《伤逝》[J].鲁迅研究月刊,1998(10):34-36. 被引量:15
-
5何云贵.近年来《伤逝》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1997(9):28-31. 被引量:12
-
6赵敬立.唱歌一般的哭声,给旧我送葬──《伤逝》新解[J].鲁迅研究月刊,1996(11):16-24. 被引量:10
-
7姜文.论子夜创作的多重动因——《子夜》动机模型假说之一[J].文学评论,1991(1):109-116. 被引量:4
-
8刘应杰.婚姻的要素及中西婚姻文化的差异[J].社会,1990,10(3):37-38. 被引量:2
-
9胡尹强.创作动机和灵感触发点——《伤逝》与鲁迅许广平的恋爱[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9(6):40-44. 被引量:4
-
10吴晓东.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J].鲁迅研究动态,1989(1):12-18. 被引量:38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李国华.行动如何可能——鲁迅《故事新编》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J].鲁迅研究月刊,2012(9):23-34. 被引量:4
-
2褚连波.现代小说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性弱化[J].贵州社会科学,2015(2):39-44.
-
3熊欣璇.都市空间中的都市心理症候——对鲁迅小说《伤逝》的再解读[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5):33-35.
-
4徐冰夷,丁建川.生活是爱情成长的土壤--浅析《伤逝》的爱情悲剧[J].河北画报,2020(16):152-153.
-
5赵牧.婚恋的箴言与暧昧的自我——论《伤逝》的启蒙主体及其文本性态度[J].南都学坛,2025,45(4):48-57.
-
6顾甦泳.作为“写者”的涓生——论鲁迅《伤逝》[J].新文学评论,2019,0(2):74-78.
-
7孙慈姗.被书写者的命运——从子君形象看《伤逝》对书写行为的反思[J].新文学评论,2019,0(2):79-84.
-
1袁钟芳.冷峻与清醒——对鲁迅《伤逝》的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9):195-196.
-
2湛莹莹.无爱人间死灭的魂灵——为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辩护[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9):31-32.
-
3刘琳.两种社会背景之下的爱情描写——鲁迅《伤逝》与张爱玲《倾城之恋》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4,0(10X):38-38.
-
4彭博.从鲁迅《伤逝》到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男女作家对女性形象及其命运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1):8-8. 被引量:1
-
5辛雅静,耿昕.浅论鲁迅《伤逝》的哲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10(10):42-44. 被引量:1
-
6李明娇.论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异质空间[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1):120-122. 被引量:1
-
7刘雪苗,郭洪义.哀婉的绝唱 永恒的追思——浅析鲁迅《伤逝》一文的艺术魅力[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3):174-174.
-
8金仕霞.“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对鲁迅《伤逝》的解析[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22-25. 被引量:2
-
9陈焕新.爱情应附丽于怎样的生活——鲁迅《伤逝》的启示[J].阅读与写作,1995,0(8):14-15.
-
10黄毓璜.都市风景线[J].福建文学,1994,0(9):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