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别样的故园——浅谈萧红的《呼兰河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作者
白银银
机构地区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
出处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5期73-74,共2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生命体验
文化缺失
民族命运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邹午蓉.
新时期萧红研究述评[J]
.文学评论,1988(4):78-90.
被引量:27
2
王观泉编.怀念萧红[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邢富君.
肖红的创作个性与文学命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9(1):53-58.
被引量:1
2
邢富君.
略论萧红后期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1985(1):142-147.
被引量:2
3
华铭.
论肖红的文学道路[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4):10-17.
被引量:2
4
沈昆朋.
关于肖红的《马伯乐》下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7(4):78-80.
被引量:1
5
陆文采,唐京连.
浅谈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1984(1):131-135.
被引量:8
6
白长青.
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特色[J]
.社会科学辑刊,1983(4):144-151.
被引量:11
7
陈隄.
关于萧红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6):19-23.
被引量:4
8
韩文敏.
《呼兰河传》我见[J]
.文学评论,1982(4):49-55.
被引量:7
9
陆文采,邢富君.
论肖红创作的艺术特色[J]
.齐鲁学刊,1982(4):86-90.
被引量:2
10
柯平凭.
不幸的萧红与萧红的不幸[J]
.社会科学战线,1982(3):307-312.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26
1
孙佳.
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J]
.职大学报,2008(4):7-10.
被引量:1
2
郭秀琴.
论萧红悲剧小说的美感特征[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3-106.
3
皇甫晓涛.
从背景到角色——《马伯乐》的出现与“没有死去的阿Q时代”[J]
.鲁迅研究动态,1989(7):23-30.
被引量:2
4
王桂青.
《生死场》研究述评[J]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40-45.
被引量:2
5
郭秀琴.
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13.
6
孙宝灵.
萧红步入革命文学的受动特征和时代推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67-70.
被引量:1
7
葛亚萍.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102-104.
被引量:1
8
杨霏.
走进萧红——萧红文学作品简谈[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2):122-122.
9
曹旭光,宋学清.
宿命的规避与精神的还乡——萧红的生命体验与《生死场》的创作[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116.
被引量:1
10
方明连.
《生死场》主题解读述评[J]
.文学界(理论版),2010(5):53-53.
被引量:1
1
魏向阳.
试论《檀香刑》的文化内涵和当代文化的缺失[J]
.芒种,2014,0(7):49-50.
2
张渝.
知什么,如何知?——与《书画家不可不知诗》一文商榷[J]
.中国美术馆,2012(11):126-126.
3
蔡晓东.
《呐喊》《彷徨》悲剧性新解——近代制度文化缺失谈[J]
.绥化师专学报,2004,24(1):80-82.
被引量:2
4
刘明.
我没有故乡[J]
.安徽文学,2010(1):257-257.
5
尤静静.
唯有深情共白头[J]
.中国农村金融,2016,0(20):106-107.
6
司方维.
豫籍迁台作家的文学渊源与中原文化书写[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12-14.
7
潘姝苗.
思乡令人老[J]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7,0(3):45-45.
8
胡轶.
浅议龙应台的女性观[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2):88-89.
被引量:1
9
吕燕妮.
鲁迅小说《阿Q正传》英译本的文化缺失和翻译策略[J]
.语文建设,2015(10X):73-74.
被引量:1
10
杨文涛.
《最蓝的眼睛》的民族文化内涵[J]
.青年文学家,2009,0(20):59-59.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