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网络群体时代下的网络暴力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伴随着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网络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网络媒介进入到了群体时代,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频频发生的网络暴力。本文主要运用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知识对网络暴力现象加以分析,并指出群体心理对网络暴力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所具影响的差异性。为了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需要大力提高公民的网络媒介素养。
作者
陈哲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处
《知识经济》
2009年第6期69-70,共2页
Knowledge Economy
关键词
群体时代
网络暴力
群体心理
网络媒介素养
分类号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2
1
肖燕雄,陈志光.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
.当代传播,2007(4):48-52.
被引量:10
2
余伟.
浅析中国互联网的负面效应[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108-112.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6
1
罗春.
新闻报道中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对立统一[J]
.新闻界,2005(4):53-54.
被引量:7
2
张雪梅.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J]
.中国教师,2006(6):51-54.
被引量:28
3
搜狐网.《网络追杀令重出江湖》[DB].http://news.sohu.com/s2006/06zhuishaling/2006.11.5.
4
锋刃透骨寒.《最后声明》[EB].百度贴吧铜须吧,2006.4.18.
5
人民网.《铜须事件:“网络暴民”向央视反击》[DB],2006.6.12.
6
《暗杀铜须动员组,想杀此人者进》[DB].百度贴吧铜须吧,2006.4.18.
共引文献
9
1
叶继红.
学术论文网络发表的质量控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68-1472.
被引量:3
2
李维杰.
群体特征分析——社会智能的理论基础刍议[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7(1):13-23.
被引量:1
3
曾润喜,徐晓林.
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J]
.政治学研究,2010(4):75-82.
被引量:45
4
桂敏,汪青云.
电大网络论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策略探究——以江西电大市级电大为例[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9(4):87-90.
5
江根源.
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
.新闻大学,2012(1):116-124.
被引量:27
6
汪春香,徐立青,赵树成.
影响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行为的主要因素识别研究——基于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J]
.情报杂志,2015,34(3):138-143.
被引量:24
7
李玉琪,刘鸣筝.
网民线上讨论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传媒观察,2019(4):30-36.
8
黄郁娇.
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媒介素养及相关问题[J]
.文教资料,2021(9):88-89.
9
李潇.
浅析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J]
.新闻传播,2017(5X):15-1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3
1
常立.
百度贴吧的传播模式解读[J]
.新闻界,2007(5):62-63.
被引量:15
2
韩晶.
百度贴吧与网络自由表达[J]
.青年记者,2008(32).
被引量:6
3
王佳丽.
“网络推手”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
.中国商界,2010(12):359-359.
被引量:7
4
刘毅.
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307-310.
被引量:67
5
肖燕雄,陈志光.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
.当代传播,2007(4):48-52.
被引量:10
6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规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7
王美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80.
8
《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热点舆情报告》,http://f.tlnl-i.people.tom.cn/201205/4-a14023.html.
9
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2.
10
魏杨.
百度贴吧传播模式分析[J]
.新闻传播,2007(10):26-27.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8
1
刘振宇.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网络暴力探析[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4):86-87.
被引量:1
2
蒋郁青.
百度贴吧中的群体冲突分析[J]
.新闻世界,2010(2):91-92.
被引量:11
3
李维杰.
群体特征分析——社会智能的理论基础刍议[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7(1):13-23.
被引量:1
4
高雪,李静宇.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机遇与挑战[J]
.新闻世界,2013(9):134-135.
被引量:1
5
徐雯.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发展与存在问题研究[J]
.现代视听,2016,0(7):43-46.
被引量:3
6
郑富锐.
农民网络接触行为实证研究——以广西桂平市农民为研究对象[J]
.传播与版权,2020(7):146-148.
7
姚晴晴.
简析我国网民道德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山西青年,2017,0(16):122-122.
8
李宽,王丹,郑佼烨.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机遇与挑战[J]
.电视指南,2018,0(6):109-10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高媛.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长尾现象分析——以百度贴吧为例[J]
.神州,2014(11):218-219.
被引量:1
2
杨冠宇,陈璐.
浅谈网络文化的新驱动媒介——百度贴吧[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6):296-296.
被引量:1
3
强德华.
“网络圣战”中的信息传播特征——以“6·9圣战”为例[J]
.新闻世界,2012(5):117-118.
被引量:1
4
李维杰,陈海强,曹伟,周欣.
群体沟通影响策略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35):34-40.
5
罗以澄,赵平喜.
“爆吧”集体行动中公民参与表达的实现及其规制——以“69圣战”事件为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2):22-27.
被引量:13
6
林宇昶.
豆瓣网社群聚合动因分析[J]
.新闻传播,2013(3):177-178.
被引量:5
7
朱艳文.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百度贴吧“曝吧”现象——以“权志龙吧爆吧”事件为例[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35):154-154.
8
昌茂.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论坛模式——以百度高校贴吧为例[J]
.东南传播,2015(7):110-112.
9
胡菡菡,张艳慧,沈丽晖.
“爆吧军团”的“圈层化”组织结构与深层行动逻辑[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27-134.
被引量:12
10
邓安迪.
网络社区道德争议问题研究——以百度李毅吧内容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24):275-276.
被引量:1
1
刘伟锋,安晓静.
网络暴力现象解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41-42.
被引量:12
2
太扎姆.
高校辅导员的网络语言素养提升路径[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25(2):71-74.
被引量:3
3
聂培尧,孙玫,文卉.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J]
.当代教育科学,2011(21):61-62.
被引量:7
4
关梅.
“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
.今传媒,2009,17(12):118-119.
被引量:8
5
明磊.
信息化背景下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的调查与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个案的研究[J]
.福州党校学报,2011(5):31-35.
6
孟杰,李娜,范菲菲,蔡海云,康宁.
大学生应用微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8):7-10.
7
何芬.
新时期党政干部网络媒介素养的调查与思考——以福清市为个案[J]
.福州党校学报,2013(3):68-71.
被引量:1
8
宗华.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暴力现象——以“何炅吃空饷”事件引发网络骂战为例[J]
.长江丛刊,2015,0(25):25-26.
被引量:1
9
李利欢.
反恐与维护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的思考[J]
.商情,2010(10):112-112.
10
王小江,苟晴薇.
网络暴力的侵权行为分析[J]
.知识经济(康健),2007(12):21-21.
知识经济
200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