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大国关系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经历了冷战时期的"结盟模式"、"不结盟模式"以及冷战后的"伙伴关系模式"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正逢美苏两大集团间"冷战",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新中国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然而,在现实国际关系中,弱国选择与强国结盟就需要承认并接受结盟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显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并不情愿如此。1980年代,伴随中美苏关系的变化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确立了不结盟外交政策。不结盟政策的实施,不仅使中国在外交上更加独立自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舞台上,可以权衡利弊,审时度势,作出自己正确的决策,而且使中国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为开展全方位外交和实行全面开放创造了条件。19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是中国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而作出的外交选择。伙伴关系模式的精神实质是追求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平等、合作、共赢。这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的背景相吻合。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44,共7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作者简介
李葆珍(1964-),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