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遂公盨铭与大禹之“德”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遂公盨铭发现后,各家解释还不甚清楚,本文认为:盨铭是遂公以"德"治国的训导书,对国人进行教育的经典文献;特别是盨铭阐述"德"的历史,把大禹治水当作"德"的源泉和化身,把禹之德行作为杰出代表和最高典范,参照其它文献和竹简资料,更加突现盨铭赞美大禹之"德"的珍贵价值。
作者
杨善群
机构地区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关键词
遂公盨铭
以“德”治国
大禹治水
杰出代表
分类号
K877.4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92
同被引文献
71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5
1
李学勤.
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J]
.中国历史文物,2002(6):4-12.
被引量:112
2
裘锡圭.
■公盨铭文考释[J]
.中国历史文物,2002(6):13-27.
被引量:73
3
朱凤瀚.
■公盨铭文初释[J]
.中国历史文物,2002(6):28-34.
被引量:37
4
李零.
论■公盨发现的意义[J]
.中国历史文物,2002(6):35-45.
被引量:50
5
杨善群.
大禹治水地域与作用探论[J]
.学术月刊,2002,34(10):46-52.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43
1
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三)[J]
.考古学报,1956(1):65-114.
被引量:51
2
朱德熙,裘锡圭.
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J]
.文物,1979(1):42-52.
被引量:85
3
李学勤,李零.
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J]
.考古学报,1979(2):147-170.
被引量:68
4
于豪亮.
中山三器铭文考释[J]
.考古学报,1979(2):171-184.
被引量:24
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C].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80页.
6
.《孟子·告子下》[M].,..
7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9
.《淮南子·精神训》[M].,..
10
.《国语·周语下》[M].,..
共引文献
192
1
杨宇鲲.
论祝融故事的历史渊源与神话流变[J]
.形象史学,2023(3):113-139.
2
徐义华.
早期文献中的文本引用与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化[J]
.史学月刊,2023(9):101-117.
被引量:2
3
李鹏辉.
“随褚士”印补释[J]
.中国文字学报,2019(1).
4
王沛.
两周秦汉金文法制史料汇考[J]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2022(1):201-297.
5
柴克東.
“武乙射天”與晚商政局之考辨——以“屯南”卜辭爲中心[J]
.甲骨文与殷商史,2023(1):26-52.
6
夏楠.
大禹叙事的时空谱系、人民性立场与中华文化认同[J]
.华中学术,2023(2):233-241.
被引量:1
7
杨栋.
出土材料所见夏禹德化故事[J]
.华中学术,2020(1):62-72.
8
肖洋.
曾国称为“随”国的字义原因考析[J]
.汉字文化,2022(12):117-118.
9
郭立新,郭静云.
夏处何境——大禹治水背景分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45-155.
被引量:7
10
周书灿.
大禹传说的兴起与丰富扩大[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27-34.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71
1
端木燕萍,章荣君.
论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政治仪式建构[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6):64-70.
被引量:1
2
贾连翔.
《封许之命》缀补及相关问题探研[J]
.出土文献,2020(3):13-20.
被引量:19
3
李学勤.
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J]
.中国历史文物,2002(6):4-12.
被引量:112
4
李学勤.
小盂鼎与西周制度[J]
.历史研究,1987(5):20-29.
被引量:45
5
李学勤.
戎生编钟论释[J]
.文物,1999(9):75-82.
被引量:52
6
李学勤.
宜侯■簋与吴国[J]
.文物,1985(7):13-16.
被引量:55
7
郭沫若.
《■敖簋铭》考释[J]
.考古,1973(2):66-70.
被引量:9
8
唐兰.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J]
.文物,1976(5):55-59.
被引量:91
9
盛张.
岐山新出(侜关)匜若干问题探索[J]
.文物,1976(6):40-44.
被引量:13
10
周瑗.
矩伯、裘卫两家族的消长与周礼的崩坏——试论董家青铜器群[J]
.文物,1976(6):45-50.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8
1
王沛.
两周秦汉金文法制史料汇考[J]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2022(1):201-297.
2
房德邻.
驳张岩先生对《尚书古文疏证》的“甄别”[J]
.清史研究,2011(2):1-21.
被引量:4
3
靳怀,张俊蕻.
浅析中国古代积极的抗灾思想[J]
.经营管理者,2011(10X):333-333.
4
张迎春.
文化话语视域下的人才研究——以浙江晚清进士汤寿潜为例[J]
.杭州学刊,2018(1):175-184.
被引量:1
5
孙少华.
从“史诗”到“史实”——试论中国早期文本的两种书写思维及其演进[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5):95-105.
被引量:8
6
邵炳军.
“德”观念的嬗变与春秋时期诫勉诗的演化[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55-66.
被引量:3
7
陈希,王玉武.
“治”:气候,洪水与中国法文化[J]
.西部学刊,2024(12):67-71.
8
黄丽,崔明德.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研究——以大禹文化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2(3):14-21.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王璠.
《诗经》祭祀诗反映的周人理性精神[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81-86.
被引量:1
2
张岩.
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31(1):119-137.
被引量:6
3
杨善群.
评阎若璩考据的欺骗性——《尚书古文疏证》综合研究[J]
.史林,2016(1):66-83.
被引量:3
4
叶修成.
近十年来《尚书》热点研究综述[J]
.丽水学院学报,2016,38(4):86-92.
5
孙少华.
“精理为文”与“理隐文贵”——以《春秋》三传与《春秋纬》为例论汉代“经纬成文”[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40-147.
6
吴沂澐.
2018年先秦散文研究述论[J]
.斯文,2020(1):275-283.
7
李胜楠,冯霞.
《诗经》"鸡鸣"意象探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20(8):196-197.
8
胡琦.
2018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综述[J]
.中国文学年鉴,2019(1):568-592.
9
田亮.
从《屈原列传》和《司马相如列传》看司马迁对先秦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1):83-84.
被引量:1
10
戴东阳.
“汤寿潜现象”与百年来汤寿潜研究[J]
.清史论丛,2021(2):152-165.
被引量:1
1
魏艾民.
逗人的古装现代戏——抗日根据地春节小景[J]
.政工学刊,2007(7):60-60.
被引量:1
2
赵本一.
试论传记素材年谱[J]
.黄山学院学报,1999,1(1):28-31.
3
钟艳兰.
编写方志应注重典型事例的细节记载[J]
.广东史志.视窗,2006(4):20-20.
4
宫哲兵.
羽民、穿胸民、凿齿民与南方民俗——《山海经》奇谈的人类学诠释[J]
.百色学院学报,2000,14(3):16-17.
被引量:1
5
马丽霞.
云冈伟观第6窟[J]
.文物世界,2004(5):71-73.
6
颜全己,颜建华.
李端棻的家世与思想形成[J]
.教育文化论坛,2016,8(1):39-42.
7
任卫新.
词海钩沉(四十六) 歌唱祖国话王莘[J]
.词刊,2012(10):50-59.
8
姚文仪.
试论海瑞改革[J]
.理论文萃,2003(4):31-35.
9
覃波.
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的珍贵价值[J]
.历史档案,2003,16(4):117-123.
被引量:5
10
魏涛.
论晋祠建筑中的几点独到之处[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2):68-75.
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