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燕乐二十八调与苏祗婆五旦七声的关系 被引量:14

The Relation Between Yanyue 28’ Modes and Suzhipo Wudan-qisheng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印度南部发现的Kudumiyamalai碑铭,其中四个调名与苏祗婆"五旦七声"中的四个调名相合,而燕乐二十八调中有三个调名的形成与"五旦七声"有关。所以,自林谦三发表专著《隋唐燕乐调研究》,表达隋唐之俗乐"不外乎龟兹乐调之苗裔",甚至认为"唐俗乐二十八调,可以说是以龟兹为中介而传入了中国。而稍稍华化了的印度乐调"这样的观点以来,这种观点一直是比较主流的。本文通过对印度乐调和中原乐调的内部乐律学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剖析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涉及"开皇乐议"这段文本的重新解释。
作者 李玫
机构地区 中国艺术研究
出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1,共7页 Musicology in China
作者简介 李玫(1960-),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2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印度古籍]Bharata婆罗多著,GHOSH.M.译.1961.The Natyasastra(《乐舞论》)[M]Volume 2,Bibliotheca India,The Asiatic Society,Calcutta,India.)
  • 2[日]林谦三.1936.《隋唐燕乐调研究》[M].郭沫若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 3[日]田中正平 张虔译.《印度乐律的本体》.音乐译文,1959,2:100-119.
  • 4[日]田中正平.《印度乐律的本体》.东洋音乐研究,1939,(1959).
  • 5赵宋光,1964.《燕乐二十八调的来龙去脉》[C].中国音乐研究所4月油印本.
  • 6赵为民,2004.《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C].博士论文打印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
  • 7赵为民,2004.《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C].http://pudukkottai.org / places / kudumiyamalai / index.html .
  • 8凌延堪.《燕乐考原》卷一.
  • 9http://pudukkottai.org/places/ kudumiyamalai/index.html.
  • 10田中正平的专论.《印度乐律的本体》.

同被引文献124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