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3,共7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12
1 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下册,晏智杰,刘宇飞,王长青,蒋怀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365页.
2 James R. Otteson, The Recurring "Adam Smith Problem", 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 Vol. 17, No .1, January2000 ,p. 51 ,p. 51.
3 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Edited by D. D. Raphael and A. L. Macfie ,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p. 20 ,pp. 184 - 185.
4 朱绍文.《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J] .经济研究,1987,22(7):41-45. 被引量:40
5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译者序言”第16页,第5页,第60页,第61页,第61页.
6 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马建堂,马君潞译,商务印书馆,1994,第39页.
7 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Edited by D. D. Raphael and A. L. Macfie, Beijing: China Social Publishing House, 1999 ,pp. 84 - 85 ,pp. 184 - 185.
8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
10 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Edited by Edwin Cannan, M.A. ,LL.D. ,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Volumel,p. 421.
共引文献89
1 赵海林.乐观、悲哀与绝望:工业革命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的前景展望[J] .时代金融,2020(21):158-160.
2 王艺明,张兴祥.对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兼评简新华对洪永淼的质疑[J] .政治经济学报,2019,0(1):139-158.
3 罗建文,朱春晖.伦理视野中的经济制度与经济行为[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41-45.
4 王京安,罗必良.论市场的真实含义[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7-22. 被引量:2
5 周新生.产业兴衰探析[J] .人文杂志,2004(4):87-93. 被引量:6
6 张家源.斯密式道德之维,“守夜人”与“看不见的手”搏弈的解——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路径[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3,14(2):75-77.
7 张文龙.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要分开——对陈其人意见的意见[J] .中国经济问题,2004(4):56-61.
8 聂文军.“经济人”道德状况的历史性[J] .湖南社会科学,2004(5):14-17. 被引量:1
9 孙春晨.经济全球化与仁爱伦理[J] .哲学动态,2004(9):8-13. 被引量:4
10 孙君恒,许玲.责任的伦理意蕴[J] .哲学动态,2004(9):18-21.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106
1 朱绍文.《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J] .经济研究,1987,22(7):41-45. 被引量:40
2 盛洪.道德·功利及其他[J] .读书,1998,0(7):119-126. 被引量:36
3 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J] .读书,1998,0(6):51-56. 被引量:70
4 姚新勇.“不道德”的经济学的道德误区[J] .读书,1998,0(11):121-124. 被引量:14
5 梁小民.亚当·斯密问题之解[J] .读书,1998,0(10):83-86. 被引量:8
6 梁小民.拯救亚当·斯密[J] .读书,2004(7):90-96. 被引量:5
7 韩震.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J] .学习与探索,2004(6):13-15. 被引量:19
8 杨寂.孔子义利观新探[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88-88. 被引量:2
9 叶航.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J] .经济学家,2005(3):22-29. 被引量:110
10 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 .经济研究,2005,40(8):84-94. 被引量:153
引证文献12
1 郏凤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义利结合[J] .传承,2009,0(24):70-71.
2 杨兰,金鑫,李立元.关于“亚当·斯密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 .商业时代,2011(18):11-12. 被引量:1
3 刘嘉,丁志帆.经济学、市场与道德:“斯密问题”的发展与超越[J] .天府新论,2012(1):47-53. 被引量:2
4 韩月香.“亚当·斯密问题”的形上意义[J] .当代社科视野,2012(5):10-13.
5 宋孜宇,张迪,丰华.基于均衡反射场理论假设的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的经济学研究[J] .宜宾学院学报,2015,15(11):36-43.
6 陈佳慧,梁涌.“亚当·斯密问题”的解析和启示[J] .锋绘,2019,0(2):241-242.
7 陈健.苏格兰启蒙运动和市场经济人文基础[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22(5):89-102.
8 刘一方.“斯密问题”的由来、新表征与破解机理[J] .经济论坛,2024(2):27-38.
9 李宜达.市场经济第三只“看不见的手”——区域现代化建设的中观政治经济学辨析[J] .社会科学动态,2024(5):22-29.
10 黄锡富,卢书婷.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现代性”的重构[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5(6):33-39.
1 李哲罕.“德国历史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对弗里德里希·梅尼克思想的考察[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14-20. 被引量:1
2 阳海音.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104-108. 被引量:4
3 阳海音.亚当·斯密人性观探析[J] .兰州学刊,2005(2):52-54.
4 李岩.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精神科学方法论问题[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4(3):42-45.
5 陈坚.儒家“义利之辨”与佛教“自利利他”比较研究[J] .齐鲁学刊,2007(5):18-22. 被引量:1
6 阳海音.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22-23.
7 王嘉.在自利与利他之外——论罗尔斯“原初状态”道德视角的超越与困境[J] .江苏社会科学,2015(5):102-107.
8 严海,汪继平.探寻财富与美德的平衡点——亚当·斯密问题的解析与启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5):98-101. 被引量:3
9 张苗苗,童明明.道德对行为选择的影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143-144.
10 宋启林.信任三论[J] .天津社会科学,2003(6):42-45.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