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出处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2,共2页
作者简介
王星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外交学和中日关系研究。
同被引文献31
-
1徐金发,刘靓.企业声誉定义及测量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9):25-30. 被引量:26
-
2阎学通.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政策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6,27(1):14-15. 被引量:24
-
3韦宗友.解读修正主义国家:概念、指标及涵义[J].国际论坛,2006,8(2):13-19. 被引量:14
-
4张骥.权力和平转移的条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条件[J].国际观察,2006(4):41-46. 被引量:12
-
5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1):47-54. 被引量:35
-
6张春.权势和平转移与中国对美战略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7(3):65-72. 被引量:8
-
7陈寒溪.论华尔兹纲领的硬核与问题转换[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4):26-32. 被引量:6
-
8宝贡敏,徐碧祥.国外企业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7,28(3):98-107. 被引量:61
-
9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estview Press, 1989, pp. 3-5
-
10Helga Haftendorn, Robert Keohane and Celeste Wallander, eds. , Imperfect Unions : Security Institutions over Time and Spa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 2.
二级引证文献9
-
1王学东.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声誉考量--对陈寒溪之学术批评的回应[J].当代亚太,2009(2):146-160. 被引量:2
-
2熊炜.“找回外交”:理论、制度与实践[J].国际政治研究,2009,30(3):93-104. 被引量:4
-
3贺和平.论大型零售商的社会性成长——一个跨学科的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2):63-68.
-
4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的生成:进程导向的社会网络分析[J].当代亚太,2010(5):104-126. 被引量:13
-
5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研究的路径比较:从博弈论到社会网络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0,18(9):38-50. 被引量:9
-
6余红,王琨.国家形象概念辨析[J].中州学刊,2014(1):167-172. 被引量:30
-
7陈遥.信任力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10):102-132. 被引量:8
-
8蒋芳菲,王玉主.国际信誉及其变化的条件——兼论中国国际信誉的变化[J].战略决策研究,2020,11(6):3-20. 被引量:8
-
9张晓旭.角色转换视角下日本国际发展合作中的国际信任提升——基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的分析[J].日本学刊,2024(1):110-132.
-
1姜大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J].中州学刊,2008(2):1-5. 被引量:1
-
2赵晓伟.和谐世界理论探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2):61-62. 被引量:4
-
3吴梅兴.和谐世界:全球治理的中国诠释[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43-45. 被引量:3
-
4房广顺,唐彦林.和谐世界理论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J].共产党员,2008(9):30-30.
-
5新华.从“家乡外交”看中国新外交模式[J].党建文汇(下半月),2015,0(6):4-4.
-
6张正宝.探求和谐世界理论的现实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S1):45-47.
-
7岳晓勇.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初步认识[J].国际问题研究,2007(4):1-5. 被引量:3
-
8刘雪明.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新视野[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4(1):56-58.
-
9沈国放.中国新外交的理念与实践[J].世界知识,2007(13):42-44. 被引量:6
-
10陆晓红.“和谐世界”:中国的全球治理理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6):63-68. 被引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