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经济史研究的视角问题(专题讨论)——经济史研究中的社会环境视角 被引量: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戴鞍钢认为,在经济史研究中需注意主政官员的地位、政见和财力,他们往往对所在辖区的经济变迁影响甚大,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加强对具体社会环境的历史考察。昊松弟认为,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研究中,由于中国领土广裹,区城情况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亦不均衡,因而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从港口一腹地入手,对于弄清中国现代化空间展开的过程、主导因素及对各区域的深刻影响,对于探讨中国现代化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区城差异性,有着重要意义。李庆新认为,区域经济史研究需要建立并完善自己学科体系与理论,除了以多元的眼光向下、面向区域外,还要走出区域,把它放在更广阔的空间加以比照,确定其区域特性和它在整体中的地位,需要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审视区城之间、区城外部的联系与互动,关注外部因素对区城内部的作用与影响。王玉茹认为,运用经济学及相关理论来研究经济史,在于分析说明经济发展历史过程、借鉴历史经验,井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实践的研究检验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性;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表明,经济学理论的日益被重视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 戴鞍钢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8-121,共4页 Academic Monthly
作者简介 戴鞍钢(1955-),男,上海市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绪言,第3页,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 2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15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 3赵春晨.《张之洞与广东的近代化》,见《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第221、2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9.
  • 4张之洞.《通海设立纱厂请免税厘片》,《张文襄公全集》,卷42,第12页.
  • 5张謇.《啬翁自订年诺》,光绪二十二年三月条.
  • 6《刘坤一遗集》,第2册,第9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 7崔运武.《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第180-181页.
  • 8彰雨新.《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J].社会科学杂志,1947(6).
  • 9薛福成.《叙疆臣建树之基》,见《薛福成选集》,第291-29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122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4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