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A期63-66,共4页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参考文献9
1 朱坦,吴婧.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 .环境保护,2005,33(4):50-54. 被引量:42
2 梁学功,刘娟.中国实施规划环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 .环境科学,2004,25(6):163-166. 被引量:53
3 鞠美庭,朱坦.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S2):80-83. 被引量:15
4 张勇,杨凯,王云,叶文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评估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2002,22(4):324-328. 被引量:38
5 Anne Steinemann. Improving alternativ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1,(21): 3-21
6 杨凯,张勇,叶茂.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及其建设途径探讨[J]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8):346-347. 被引量:13
7 孟庆堂,崔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替代方案的确定、筛选和分析方法探讨[J]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3):23-27. 被引量:7
8 高水生.中国瑞典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分析[J] .环境保护,2004,32(3):56-58. 被引量:6
9 Lourdes M. Cooper, William R. Sheate. 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 A review of UK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2,(22):403-425
二级参考文献26
1 李天威 于连生.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及其影响行为要素初探[J].环境科学,1996,17:11-17.
2 吕淑萍.上海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环境影响评价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2000.1-6.
3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25~26.
4 [2]Partidario M R,Clark R.Perspectives o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M].Boca Raton:Lewis Publishers,2000.49.
5 [3]Therivel R,Wilson E,et al.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1992.43~44,52~55,57,143~145.
6 [6]Environment Canada.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t Environment Canada[M].CANADA:Environment Canada,2000.1.
7 [7]European Commission.DGXI,Environment,Nuclear Safety and Civil Protection.A handbook o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 and EU Structural Funds Programmes[M].London: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1998.8.
8 [8]张世纲译.全球环境展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06~208.
9 [9]Bond A J,Brooks D J.A Strategic Framework to Determine the Best Practicable Environmental Option (BPEO) for Proposed Transport Schem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3):305~321.
10 [10]Carson J E.On the Prepar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Atmosphere Environment,1992,26A(15):2759~2768.
共引文献150
1 周永红,赵言文,施毅超.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体系——以南通市为例[J] .节水灌溉,2007(8):89-91. 被引量:10
2 马晓洁,蒋固政.规划环评早期介入时机研究[J] .人民长江,2008,39(23):108-110. 被引量:3
3 杨凯,林健枝.香港EIA体系的特征及发展趋势探讨[J]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z1):15-17.
4 丁峰,李时蓓.规划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及案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572-577. 被引量:7
5 郑少露,吴仁海,阮文刚.基于低碳循环经济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199-204. 被引量:22
6 杜鹏举.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研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2):117-118. 被引量:1
7 焦彦欣,王敦球,江成.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0(4):46-48. 被引量:14
8 何迎,李洪远,孟庆堂,汲奕君,孟伟庆.对城市交通规划EIA替代方案的思考[J] .交通环保,2004,25(4):29-31. 被引量:1
9 尹民,杨志峰.深圳市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11(4):5-8. 被引量:9
10 汪劲.对提高环评有效性问题的法律思考——以环评报告书审批过程为中心[J] .环境保护,2005,33(3):28-32.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128
1 刘清慧,那辉,李雪萍.浅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79-81. 被引量:5
2 崔铁宁.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方向[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21(3):42-44. 被引量:3
3 凌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讨[J] .江苏环境科技,2004,17(4):32-34. 被引量:8
4 祝兴祥.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J] .环境保护,2005,33(2):60-62. 被引量:14
5 朱坦,吴婧.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 .环境保护,2005,33(4):50-54. 被引量:42
6 孟庆堂,崔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替代方案的确定、筛选和分析方法探讨[J]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3):23-27. 被引量:7
7 张妍,杨志峰,李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互动关系的测度与评价[J] .生态学报,2005,25(7):1734-1740. 被引量:15
8 黄莉敏.浅谈环境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 .能源与环境,2005(3):64-66. 被引量:6
9 诸培新,顾湘,曲福田.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54-57. 被引量:9
10 吴婧,姜华.我国战略环境评价能力建设综述[J] .环境保护,2006,34(01B):44-47.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13
1 许瑛超.浅谈环境规划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8):20-23. 被引量:2
2 马玉林.规划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方法探讨[J] .青海环境,2008,18(3):101-103. 被引量:3
3 李富程,王青,张黎,李东亚.矿产资源规划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基本框架[J] .环境保护,2008,36(24):43-45.
4 荀彦平,张树礼.对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的探讨[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3):97-98. 被引量:7
5 赵静,李雨萌,杜会英,程波.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探讨[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1):1-5. 被引量:6
6 吴婧,张一心,杨颖.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实施进展[J] .生态经济,2011,27(9):24-29. 被引量:2
7 王会芝,徐鹤.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6):97-100. 被引量:6
8 王龙.关于提高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方法的探讨[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4):172-175. 被引量:6
9 夏远芬,叶忠香,杨光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5):136-136. 被引量:1
10 蒯鹏,李巍,成钢,任贵平.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城市发展规划环评中的应用——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5):1347-1354.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48
1 朱佳天,胡涛,冯晓飞,孙佳蓉,胡勤海.区域“两山”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2,45(S01):356-366. 被引量:8
2 王会芝,徐鹤,吕建华,白宏涛.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实施现状及有效性研究——基于统计分析的调查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9):103-106. 被引量:8
3 谈兆敏.我国EIA有效性分析与指标优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44-18246. 被引量:2
4 赵静,夏维,王荣琴,张爱,程波.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研究[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29(1):62-66. 被引量:1
5 徐林,黄萍.公众参与和城市管理——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1):102-109. 被引量:7
6 赵静,苏金华,曹洪涛,张爱,夏维.农业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29(2):69-73. 被引量:5
7 王会芝,徐鹤.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6):97-100. 被引量:6
8 赵静,肖洁,张爱,曹洪涛.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初探[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29(6):59-63. 被引量:2
9 叶脉,刘乙敏,张宏锋,张晖.SEA实践中的区域环境质量分析及环保对策研究——以海西区粤东3市为例[J] .上海环境科学,2012,31(6):270-274.
10 罗海珍.论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机制[J] .商情,2013(30):227-228.
1 候喜福.浅析目前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中存在的问题[J] .环境与开发,1992,7(3):134-135.
2 侯喜福.浅析目前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中存在的问题[J] .干旱环境监测,1992,6(2):114-115.
3 张广月.改性粉煤灰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化工,2015,41(4):10-12. 被引量:2
4 王顺.中小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7):108-109. 被引量:1
5 郭倩倩,吴拥军,韩丽珍,王嫱,薛伟,卢彪.餐厨垃圾自然升温堆肥工艺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2013,7(7):2705-2710. 被引量:10
6 赵德山,陈延智,唐孝炎,唐士豹,何鸿治.渡口市旱季大气气溶胶的污染研究 第七章 三个工业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及其对污染的贡献[J] .环境科学研究,1985(4):61-66.
7 蒋立娜,宋殿滨.预防吊运事故要领[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4):24-24.
8 李东,孙永明,袁振宏,马隆龙,李连华.可生物降解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基础及工艺研究进展[J] .太阳能学报,2009,30(3):374-380. 被引量:4
9 王康林,曹明明,王伯铎.Muhlbauer风险分析法在管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2006,19(2):112-114. 被引量:14
10 章萍,王天琪,万金保,周文斌.养猪场沼液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沼气,2013,31(6):22-24. 被引量: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