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5-51,共7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9
1 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第39页,第49页,第54-55页,第50-51页,第51页,第73页,第101页,第57页,第97页.
2 Randy Moore,Can"Good Science"Come from Unethical Esearch?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Autumn2002,Vol.36,Issue 4.
3 乌尔里希·贝克 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4 Bernard Baumrin,The Immorality of Irrelevance.The Social Role of Science,in B.Baumrin & B.Freedman(eds.).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ofessions,NY.Haven Publications,1983,pp.238~250.
5 齐格蒙特·鲍曼 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195页.
6 安东尼·吉登斯 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
7 刘易斯.《技术与风险》,杨健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第IX页.
8 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韩连庆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9 李文潮.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试论尤纳斯《责任原理》[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2):41-47. 被引量:48
二级参考文献12
1 甘绍平.忧那思等人的新伦理究竟新在哪里?[J] .哲学研究,2000(12):51-59. 被引量:36
2 尢纳斯. 技术、自由与义务(Technik, Freiheit und Pflieht) [A]. 德国图书和平奖,1987年(Friedenspreis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 1987)[Z].39,41.
3 甘绍平.忧那思等人的新伦理究竟新在哪里?[M].
4 有机物与自由.哲学生物学试论(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hy) [M]. 163.
5 Dietrich Boehler.面对未来的伦理学-与尤纳斯对话[M].慕尼黑:1994.15.
6 汉斯·尢纳斯.《格诺斯与后期古典精神》(Gnosis und Geist, 1934).
7 汉斯·尢纳斯.《有机物与自由.哲学生物学试论》(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hy, 1963).
8 汉斯·尢纳斯.《责任之原理-工业技术文明之伦理的一种尝试》(Das Prinzip Verantwortung. Versuch einer Ethik fuer die teehnologische Zivilisation, 1979).
9 汉斯·尢纳斯.《技术,医学,伦理》(Technik, Medizin und Ethik. Zur Praxis des Prinzips Verantwortung, 1985).
10 汉斯·尢纳斯.《哲学研究与形而上学猜测》(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und metaphysische Vermutungen, 1992).
共引文献194
1 王小茉.重读《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个设计伦理案例的启示[J] .装饰,2022(8):17-21.
2 李醒民.技性科学的伦理争执透视 以基因和人工智能等技性科学为例[J] .科学文化评论,2019,0(6):46-67. 被引量:1
3 傅新.综合安全与国家形象[J] .现代国际关系,2004(6):12-17. 被引量:7
4 刘颖.论伦理学范畴的责任[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110-114. 被引量:4
5 龚璇.从《很久以前》看玛丽·莱文的伦理叙事[J] .当代外国文学,2004,25(3):86-91.
6 朱进.全球化的辩证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4(4):55-58.
7 赵静蓉.在传统失落的世界里重返家园——论现代性视域下的怀旧情结[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77-83. 被引量:29
8 庄友刚.风险社会与反思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审视[J] .江海学刊,2004(6):38-42. 被引量:9
9 黄伟.跨文化诗学之桥:厄尔·迈纳的“普世诗学”[J] .求索,2004(10):209-212.
10 周文文.发展伦理∶人类发展对伦理学的挑战[J] .东岳论丛,2004,25(6):117-120.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76
1 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J] .中国社会科学,1997(3):54-66. 被引量:166
2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1994(2):47-62. 被引量:890
3 胡小桃,李仲阳.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走向[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34):38-40. 被引量:31
4 刘福森.生存的关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J] .理论探讨,2002(2):17-21. 被引量:19
5 樊春良.科学与治理的兴起及其意义[J] .科学学研究,2005,23(1):7-13. 被引量:36
6 王国豫.德国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J] .哲学研究,2005(5):94-100. 被引量:31
7 C.胡比希,王国豫.作为权宜道德的技术伦理[J] .世界哲学,2005(4):69-77. 被引量:20
8 李艳红,张培富.技术形成与技术伦理[J] .科学管理研究,2005,23(6):39-42. 被引量:3
9 吕乃基.论“物质极大丰富”[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1):3-6. 被引量:3
10 陈爱华.高技术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J] .伦理学研究,2006(4):95-99. 被引量:45
引证文献7
1 邓纯余.高职院校学生技术伦理教育探析[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70-73. 被引量:2
2 李国俊,宗棕.生存论向度的技术伦理前提及其建构[J] .道德与文明,2007(6):100-103. 被引量:1
3 邓纯余.技术责任伦理勃兴的时代境遇及其维度[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33-36. 被引量:2
4 刘战雄,夏保华.责任过度及其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7):41-46. 被引量:15
5 王长征,彭小兵.技术治理与制度道德[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6):34-39. 被引量:23
6 方适.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社会代价之表现、根源及其消弭[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4):89-95.
7 王慧.高校化学实验风险成因浅析[J] .山西青年,2017,0(19):84-85.
二级引证文献43
1 李叶宏.“术”以载“道”: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研诚信建设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35-41. 被引量:6
2 袁利平,林琳.高等教育数字治理:内在机理、逻辑构架与实现路径[J] .江淮论坛,2022(4):183-192. 被引量:32
3 白玉冬.道德哲学“三段式”演化路径[J] .求索,2009(6):102-104.
4 吴炜炜.高职教育中技术伦理教育的反思[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8(3):9-12. 被引量:1
5 沈丽丽.论地方性知识的贫困文化[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85-87. 被引量:2
6 朱耀明,郑宗文.技术创新的本质分析——价值&决策[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3):69-73. 被引量:4
7 贾浩然,刘战雄,夏保华.中国无线谷负责任创新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9):55-60. 被引量:4
8 黄鲁成,滕旭东,苗红,吴菲菲,王小丽.创新政策中创新激励与负责任创新平衡态评估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8(5):25-38. 被引量:17
9 高军,吴欣桐.创新驱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一种新的发展框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9(7):144-148. 被引量:6
10 蔺海沣,赵敏,廖沁.“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行动的负责任创新研究[J] .江苏高教,2018(4):17-21. 被引量:9
1 戴兆国.德性、规范与传统[J] .学术界,2003(5):176-183. 被引量:1
2 程群.“善”及其何以可能——关于几个佛学元伦理问题的讨论[J] .浙江学刊,2008(1):37-43.
3 陈越骅.柏拉图的至善之谜[J] .道德与文明,2013(3):89-94. 被引量:2
4 王海明.伦理学类型论[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6):36-45.
5 葛体标.元伦理居住的法则: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J] .理论界,2013(4):106-109.
6 张方玉.道德价值的理性建构——兼论当前伦理学科的发展[J] .唐都学刊,2006,22(2):36-39.
7 刘大椿,张星昭.网络伦理的若干视点[J] .教学与研究,2003(7):20-26. 被引量:32
8 李斌玉.“善”的客观性和主体间性——一个元伦理分析[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1):8-10.
9 胡为雄.国内伦理学研究回顾(1979—2012)[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9):46-51.
10 计海庆,孙路.科幻小说的伦理解读[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0):75-78. 被引量: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