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籼型三系不育系紫兴05A高产繁殖技术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紫兴05A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合作育成的籼型优质三系不育系,2005年8月通过浙江省技术鉴定。紫兴05A繁殖应合理安排播差期,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水,适时适量喷施“九二○”,运用适宜的赶粉方法及严格田间除杂。
作者
李友发
马兴华
富昊伟
机构地区
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006-3006,共1页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紫兴05A
高产
繁殖
技术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作者简介
李友发(1977-),男,湖南永州人,农艺师,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3
1
刁天留.
籼稻不育系协青早A繁殖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2,8(6):25-26.
被引量:5
2
袁隆平 陈洪新.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谢保忠,王万福,周强,涂军明.
杂交稻制种“九二○”使用技术改进[J]
.杂交水稻,2000,15(5):21-21.
被引量:36
二级参考文献
4
1
涂娥英,肖层林.
杂交水稻种子特征特性研究[J]
.杂交水稻,1995,10(3):15-18.
被引量:35
2
田大成.水稻异交栽培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
卢凤龙,耿宏勇,宋文坚,胡晋.
杂交稻早夏季制繁种适宜收获期的研究[J]
.种子世界,1998(12):16-18.
被引量:3
4
许世觉,潘旺林,许堃.
质疑+观察+思维+检验=创新──杂交稻不割叶、不剥苞制种高产技术创造过程剖析[J]
.杂交水稻,1992,7(6):1-3.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45
1
张文超,陈杰,张盛,曹志刚,李兴华,蔡星星,张群,王欢,金红梅.
杂交早稻E两优32的栽培与制种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23,62(S01):50-52.
2
陈杰,张盛,曹志刚,李兴华,蔡星星,张群,张文超,王欢,金红梅.
优质高产杂交晚稻玺优651的栽培与制种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23,62(S01):47-49.
3
张盛,蔡星星,李兴华,王欢,周强,周楠.
优质高产杂交晚稻玺优447的栽培与制种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02):72-74.
4
彭鸣.
警惕美国加紧向台湾渗透 美四个代表团赴台密谈值得关注[J]
.国家安全通讯,2002(4):12-14.
5
王万福,谢保忠,周强,熊飞.
杂交早稻金优152高产制种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05,44(3):27-28.
被引量:1
6
张静,陈国荣,黄大军,刘坤会,谭学林.
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与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关系[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4):459-461.
被引量:23
7
朱传霞,黄建军,杨年春,杨中波,刘会桃.
金23A高产繁殖“九二○”喷施技巧[J]
.杂交水稻,2005,20(4):31-33.
8
谢保忠.
杂交稻制种高效节水省肥省工优质高产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6(03S):70-70.
9
林培清,周秀生.
三系杂交稻T优551高产制种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06,37(1):4-5.
被引量:2
10
吴文革,潘泽义,孙明,杨可胜,陈文彬,产焰坤,陈周前.
杂交中粳金奉19高产高纯度制种技术[J]
.杂交水稻,2006,21(3):35-37.
同被引文献
19
1
宋宇,邹小云,贺浩华,傅军如,李海波,徐亮,辛晓云.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719-725.
被引量:33
2
覃惜阴,陈彩虹,黄英美.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J]
.广西农业科学,1995,27(4):145-149.
被引量:5
3
蒋开锋,郑家奎,文宏灿.
杂交早稻主要性状分析及高产育种探索[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4(2):162-166.
被引量:11
4
陈孟权,冯明友,张家洪,张克龙.
高海拔地区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38-3940.
被引量:3
5
宁会琴,徐乐斌,方忠坤,张爱国.
杂交水稻质核远缘研究及野败型粳三系的配套和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90-3192.
被引量:2
6
尹建华 潘熙淦 朱德瑶 等.超高产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江西农业学报,1993,:115-118.
7
袁隆平 陈洪新.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
杨细元,王松桥,李家发,郑祖龙,金卫兵.
香型三系晚籼杂交稻三香优1688制种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52-8152.
被引量:3
9
黄少军,梁庆平,吴献强,蒋益敏,李梅,奉志高.
早籼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024-11025.
被引量:7
10
周广春,刘才哲,南钟浩,全东兴.
吉林省三系杂交稻研究现状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024-402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4
1
谭酬志,邹小云,熊春梅,章彪雄,黄天宝.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629-12631.
被引量:15
2
李友发,马兴华,富昊伟.
籼型三系不育系嘉浙91A的高产繁种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0(5):162-163.
3
李友发,富昊伟,马兴华.
早籼型不育系嘉浙102A高产繁种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1(7):142-143.
4
李友发,马兴华,富昊伟.
早熟粳稻不育系早秀28A的高产繁殖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6(5):186-187.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杨正威,邱在辉,张春,吴斯骏,杨平,张秋梅,杨启生.
籼型三系优质不育系赣6A的选育[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8):22-23.
2
辛业芸,袁隆平.
水稻亚种间重组自交系及其回交群体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
.杂交水稻,2010,25(S1):134-138.
3
谢远玉,钟晓英,廖红玲,张红林,王丽平,刘海平,刘跃清.
e型杂交早稻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8-10.
被引量:5
4
刘鑫,石建尧,程方民.
浙江省籼型单季杂交稻性状稳定性及相关性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10,51(3):515-518.
5
薛正平,李军,汤剑平.
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结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
.上海农业学报,2010,26(4):95-99.
被引量:1
6
周鸿凯,何觉民,叶昌辉,郭建夫.
基于水稻产量构成性状间相关性的选种标准数学模型建立[J]
.生物数学学报,2010,25(4):713-722.
被引量:1
7
蔡巨广,方珊茹,吴志源,谢祖钦,谢美珠,游年顺.
杂交水稻新组合全优2689的产量结构分析[J]
.杂交水稻,2011,26(6):46-48.
被引量:2
8
王洪飞,仇秀丽,王乃元,李毓,梁康迳.
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4):319-323.
被引量:1
9
王洁,曾波,雷财林,赵志超,王久林,程治军.
北方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近15年参试品种分析[J]
.作物杂志,2018(1):71-76.
被引量:16
10
谢戎,林宇,李永洪,何珊.
利用籼稻RIL分析穗颈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J]
.生物灾害科学,2019,42(1):19-25.
1
吕秋平,李友发.
大穗型不育系紫兴05A的配合力观察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9):84-84.
2
富昊伟,李友发,舒庆尧.
大穗型早籼不育系紫兴05A的选育[J]
.杂交水稻,2006,21(6):27-28.
被引量:7
3
严明建,黄文章,吕直文,雷树凡,黄成志,胡景涛.
杂交中稻万优2号高产制种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7):1330-1331.
4
李瑞军,张相玉,潘军,韩浩文.
小麦新品种山农2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4):118-119.
被引量:1
5
朱俊科,陈文艺,马甲良.
小麦新品种山农28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15,32(2):45-45.
6
富昊伟,李友发,马兴华.
微效恢复基因非数量性状的一个实例[J]
.农业科技通讯,2010(3):40-41.
7
赵民军.
杂交水稻制种田间除杂的主要困难及对策[J]
.杂交水稻,2000,15(1):16-17.
被引量:4
8
李友发,马兴华,富昊伟.
水稻不育系嘉浙92A的特征特性及繁种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2010,51(4):804-805.
9
海君.
玉米制种田除杂提纯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1999(9):14-14.
10
李朝霞,李永凤,甘坤俊.
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纯度技术探讨[J]
.种子,2005,24(5):79-80.
被引量:2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 第1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