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3-144,170,共3页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二级参考文献6
-
1顾幼瑾,胡峰,王东.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的理论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26(3):66-69. 被引量:3
-
2娄炳林.从产业结构的演变看调整产业结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1-3. 被引量:3
-
3邬义钧.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所有制结构调整[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3):37-43. 被引量:5
-
4周兵,蒲勇键.产业集群的增长经济学解释[J].中国软科学,2003(5):119-121. 被引量:63
-
5沈正平,刘海军,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2):120-124. 被引量:120
-
6朱华友.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93-96. 被引量:32
共引文献10
-
1张帆,李晶晶.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崛起之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8):51-52.
-
2李群芳,孙贺先,尹继东.中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8):22-29. 被引量:8
-
3张平.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2. 被引量:8
-
4顾六宝,郝海岗.河北省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益的动态分析[J].河北学刊,2008,28(3):211-214. 被引量:6
-
5刘洋,罗建敏,王健康.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5):731-734. 被引量:21
-
6李致平,徐宝英.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19-22. 被引量:5
-
7葛志军,黑亚青,王琳瑛.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北方园艺,2015(9):163-167. 被引量:9
-
8康宁.河北省人力资本存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9):51-52.
-
9张平.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其协调[J].发展经济学研究,2011(1):217-229.
-
10商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5):69-75.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76
-
1高煜,刘志彪.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现实问题:1978~2006[J].改革,2008(1):73-79. 被引量:16
-
2李焯章,郭帆,李磊.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 推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2-18. 被引量:6
-
3成德宁.实现公平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J].经济评论,2005(1):61-64. 被引量:7
-
4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29(12):28-33. 被引量:329
-
5江世银.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133-142. 被引量:26
-
6刘应杰.关于中部崛起的思考[J].中州学刊,2005(3):3-5. 被引量:9
-
7孟耀,马衍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05,19(6):12-14. 被引量:10
-
8邓晓益,屈大磊.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5(7):227-228. 被引量:7
-
9李宏宇.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01S):269-270. 被引量:2
-
10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政策目标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6(1):33-39. 被引量:94
引证文献11
-
1万建香.经济增长下产业结构和公平之间的均衡路径——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J].经济经纬,2009,26(5):19-22.
-
2郭小兰,徐长乐,杜丽菲.中部崛起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2):114-119.
-
3郑云.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现实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2):154-157. 被引量:12
-
4刘重力,邵敏.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基于马氏距离配对的倍差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6):66-73. 被引量:3
-
5陈立龙,胡振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36-38. 被引量:2
-
6彭冬玲.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29):129-129.
-
7朱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与中部六省对比评价[J].市场研究,2012(10):37-39. 被引量:4
-
8王玉燕,林汉川.中部地区工业结构:集中、同构及其专业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2(6):103-105. 被引量:3
-
9李婉莹.浅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4,0(6):43-43.
-
10黄蕙萍,杨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中部地区产业布局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41-4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4
-
1杨宏.国家经济开发区、政策不确定性与自主创新[J].南大商学评论,2022(3):39-54.
-
2郭万达,黄佳军,杨伟,张建森.低碳城市化:我国城市发展新坐标[J].开放导报,2010(2):20-25. 被引量:6
-
3张书杰.河南省产业升级和优化的SWOT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46-49. 被引量:2
-
4梅文智,张可云.中部崛起新思路探析——打造“中部金三角”[J].商业时代,2011(14):136-137. 被引量:3
-
5张志娟.河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检验[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3):53-56. 被引量:1
-
6崔鸽.河南加工贸易存在问题及转型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132-135. 被引量:2
-
7张志娟.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173-175. 被引量:1
-
8彭鑫.加工贸易对河南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57-59.
-
9张尔升,胡国柳.地方官员的个人特征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基于中国省委书记、省长的分析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6):71-83. 被引量:30
-
10纪德尚.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68-73. 被引量:1
-
1单玉丽.台湾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及行业构成[J].亚太经济,2009(4):42-47. 被引量:10
-
2何文彬.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效用初步分析[J].新疆投资与建设,2002(9):3-6.
-
3杨桓兴,黎擎,张惠岩.跨国公司投资浦东的行业构成及其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1996(7):11-14.
-
4李技,陈华,乔光平.关于进一步加快唐山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唐山经济,2003(9):29-32.
-
5詹小洪.韩国的低碳生活[J].新民周刊,2012(13):23-23. 被引量:2
-
6杨建龙.当前宏观形势、产业发展和政策及其趋势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4(22):18-20.
-
7郑学工.我国供给侧经济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统计,2016,31(5):67-69.
-
8顾纪瑞.华东地区在业人口行业构成的变动趋势及与经济水平的关系[J].人口与经济,1989(5):50-55. 被引量:1
-
9李洪亚.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OFDI:2003~2014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10):76-93. 被引量:20
-
10杨军,宋学锋.煤炭价格对我国各相关产业的影响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问题,2012(11):33-35. 被引量: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