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共1页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同被引文献152
-
1俞正梁,陈玉刚.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转型与理论研究二十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1):12-17. 被引量:7
-
2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6):30-45. 被引量:182
-
3王逸舟.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欧洲研究,1998,19(2):4-11. 被引量:13
-
4梁守德.国际政治学在中国——再谈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中国特色”[J].国际政治研究,1997,18(1):1-9. 被引量:27
-
5倪世雄,许嘉.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历史回顾与思考[J].欧洲研究,1997,18(6):11-15. 被引量:16
-
6任晓.国际问题研究断想[J].国际观察,1998(4):51-53. 被引量:6
-
7俞正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政治新秩序[J].学习与探索,1996(4):73-76. 被引量:16
-
8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J].学术前沿,2012(9):34-43. 被引量:3
-
9赵汀阳.天下体系的现代启示[J].文化纵横,2010(3):34-41. 被引量:23
-
10费孝通.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上的主旨发言[J].思想战线,2001,27(6):1-5. 被引量:69
二级引证文献31
-
1周鑫宇,项靖雅.中国国际传播中的西方话语陷阱分析与应对[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6):69-79. 被引量:3
-
2刘付婷,苏嘉欢,张璐.我国外交话语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基于2007-2019年CSSCI索引数据[J].国际公关,2019,0(12):1-4.
-
3辛万翔,曾向红.“多国体系”中行为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及其根源--兼与许田波商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3):59-73. 被引量:8
-
4杨豹.论努斯鲍姆思想中的世界主义[J].社会科学,2012(12):128-134. 被引量:2
-
5王江丽.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转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4):77-92. 被引量:6
-
6王义桅,韩雪晴.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8):21-39. 被引量:11
-
7王栋,李侃.美国中国外交研究的流变:方法、议题与趋势[J].美国研究,2013,27(3):110-135. 被引量:1
-
8林民旺.寻求普遍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一项不可能的使命?[J].国际安全研究,2013,31(5):125-137. 被引量:3
-
9余潇枫.共享安全: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中国视域[J].国际安全研究,2014,32(1):4-34. 被引量:46
-
10蔡亮.共生国际体系的优化:从和平共处到命运共同体[J].社会科学,2014(9):22-31. 被引量:35
-
1刘松林.浅析新普京时代俄罗斯的“新经济”政策[J].现代商业,2013(26):280-280.
-
2秦耕夫.小国繁荣与大国复兴比较(之一) 新加坡的成功之道[J].中国电信业,2010(3):72-76. 被引量:1
-
3欧阳峣.西方学者研究大国经济的思想轨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1(4):41-46. 被引量:2
-
4沈祖详,陈统奎.海南岛与自由岛[J].椰城,2009(3):34-36.
-
5欧阳峣.大国的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产业,2010(9):27-28. 被引量:1
-
6孙爱霞,韩培花.“软实力”提升与河北区域发展[J].河北学刊,2009,29(5):226-228.
-
7刘金山.“稳增长”是步入新常态的关键[J].新重庆,2015,0(1):20-20.
-
8晏雁.关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26-32.
-
9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略览[J].人民论坛,2013(23):12-15. 被引量:1
-
10尚志慧.中国是大国吗[J].青年与社会(下),2015,0(5):296-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