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逆反心理在德育中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且以消极否定的居多。本文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其积极层面尤其应得到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以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作者
廖扬眉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6年第5期42-45,14,共5页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
逆反心理
积极作用
青少年
发展心理学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77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10
1
解翠玲.
青少年逆反心理探微[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95-99.
被引量:14
2
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337页.
3
张骑.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透视与教育[J]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4(4):98-100.
被引量:10
4
杨德才.
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4):46-48.
被引量:2
5
彭励.“从心理学角度谈‘逆反心理’”.《光明日报》1987年6月10日第3版.
6
郑确.
青春期“逆反综合症”[J]
.中国青年研究,2002(6):10-14.
被引量:3
7
王北生,徐遂堂.
“逆反心理”问题初探[J]
.心理学探新,1988,13(2):42-47.
被引量:3
8
李康宁.
实事求是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J]
.实事求是,1989(2):34-36.
被引量:2
9
孟志中.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3):15-19.
被引量:53
10
王吝禄.
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J]
.求是,1995(4):41-4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3
1
暴元.
逆反心理的透视和诊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4):94-96.
被引量:3
2
解翠玲.
青少年逆反心理探微[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95-99.
被引量:14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
77
1
王梦雅.
辅导员在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实现路径[J]
.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3(2):133-142.
2
程连珍,张静.
大学生逆反心理浅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2(4):34-38.
3
刘巍,王英.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主客体[J]
.文教资料,2006(34):75-76.
被引量:4
4
卢屏,刘焰.
系统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初探[J]
.大家,2011(12):239-240.
5
毕丽娜.
克服逆反心理 提高德育实效[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11):131-132.
6
刘小燕.
政府形象传播与民意互动[J]
.国际新闻界,2004,26(6):44-49.
被引量:7
7
李芳.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研究述评[J]
.理论探讨,2005(6):145-147.
被引量:4
8
朱燕,吴连霞.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构成[J]
.前沿,2005(12):90-92.
被引量:15
9
张典兵,贺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原因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6(2):25-27.
被引量:3
10
廖扬眉.
试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
.理论月刊,2006(5):168-17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9
1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被引量:7958
2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
.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被引量:3231
3
张药.
谈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方法[J]
.继续教育研究,2006(5):164-166.
被引量:4
4
曹钧,董爱民,张宁.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2008,21(2):86-88.
被引量:12
5
王铭,江光荣.
心理逆反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302-304.
被引量:5
6
辛自强,张梅.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2009,41(1):69-78.
被引量:187
7
李大健.
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和对策[J]
.中国教育学刊,2002(3):55-57.
被引量:10
8
陆璐.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J]
.亚太教育,2016,0(33):174-175.
被引量:2
9
吴美瑾,刘苏闽.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策略研究[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6(3):69-7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郭治斌,林丽华.
青少年自尊、家庭亲密度及逆反心理的关系研究[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25-28.
被引量:12
2
吴美瑾,刘苏闽.
“95后”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及解决对策研究[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7(2):53-5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吴闻达.
浅谈农村青少年逆反心理及教育疏导策略[J]
.农村青年,2019(10):53-54.
2
刘萃侠.
逆反心理量表在犯罪青少年中的修订——兼普通与犯罪青少年在逆反心理上的比较[J]
.青少年学刊,2019(5):43-47.
被引量:1
3
周桂荣.
15—20岁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及应对措施[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4):26-27.
4
林丽华,曾芳华,江琴,廖美玲,张瑜敏,郑金娣.
福建省中学生心理弹性家庭亲密度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64-1667.
被引量:28
5
蔡玉玉,周正升,张梦研,张舒涵,苏普玉,邵珊珊.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亲子关系与叛逆心理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2):229-233.
被引量:2
6
张洁.
共情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运用探析——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39(4):85-88.
被引量:3
7
马明坤,张银玲,阮奎.
南宁市壮族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J]
.现代预防医学,2022,49(10):1792-1796.
被引量:9
8
孙洪礼.
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4):626-631.
被引量:18
9
郭志英.
家庭亲密度对流动儿童自尊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的中介作用[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3,35(3):70-77.
被引量:2
10
张致琴,李雪,贾冠华,张全英.
初中生攻击行为与D型人格、逆反心理的相关性[J]
.职业与健康,2023,39(17):2395-2400.
被引量:1
1
廖扬眉.
试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
.理论月刊,2006(5):168-170.
被引量:2
2
陈煦.
如何克服高职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J]
.职业,2011(11):79-80.
3
刘金成.
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J]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6(3):54-54.
4
黎道杰,王红艳.
试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疏导[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10(7):178-179.
被引量:1
5
任亮,刘正萍.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J]
.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16(2):56-61.
被引量:8
6
单兰壮.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对逆反心理学生的辅导浅谈[J]
.新课程(小学),2009(11):85-85.
7
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五种教育方式[J]
.宁夏教育,2010(7):158-158.
8
罗瑛.
试论互联网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
.福建高教研究,2005(4):42-44.
9
王海庆.
关于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反思[J]
.亚太教育,2016,0(15):171-171.
10
张艳华.
关爱特殊群体——留守儿童[J]
.吉林教育(综合),2012,0(5Z):116-116.
当代青年研究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