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翻译中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中人物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准则性问题。本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这两个问题,并提出翻译中各主体对话时应同时遵守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的三大有效性要求。
作者 宋晓春
机构地区 湖南大学
出处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2,共4页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Jurgen,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1[M]. Masssachusettes: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4.
  •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 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 4伽达默尔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
  • 5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
  • 6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290-295. 被引量:195
  • 7杨恒达.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谢天振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7-106.

二级参考文献6

  • 1杨恒达.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谢天振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7-106.
  • 2傅雷,1984,《翻译经验点滴》[A],载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 3洪汉鼎,2001,引言:何谓诠释学[A],载洪汉鼎编,《理解与翻译-诠释学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
  • 4金圣华,2002,《认识翻译真面目》[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 5曾虚白,1984,《翻译中的神与达》[A],载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 6Antoine, B. 1995. 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John Donne. Paris: Gallimard.

共引文献255

同被引文献219

引证文献29

二级引证文献10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