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翻译中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中人物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准则性问题。本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这两个问题,并提出翻译中各主体对话时应同时遵守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的三大有效性要求。
作者
宋晓春
机构地区
湖南大学
出处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2,共4页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翻译
规范
有效性要求
分类号
H319.5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55
同被引文献
219
引证文献
29
二级引证文献
106
参考文献
7
1
Jurgen,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1[M]. Masssachusettes: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4.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3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
伽达默尔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
5
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
6
许钧.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290-295.
被引量:195
7
杨恒达.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谢天振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7-106.
二级参考文献
6
1
杨恒达.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谢天振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7-106.
2
傅雷,1984,《翻译经验点滴》[A],载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3
洪汉鼎,2001,引言:何谓诠释学[A],载洪汉鼎编,《理解与翻译-诠释学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
4
金圣华,2002,《认识翻译真面目》[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5
曾虚白,1984,《翻译中的神与达》[A],载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6
Antoine, B. 1995. 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John Donne. Paris: Gallimard.
共引文献
255
1
徐雪英.
严复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刍议[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3(1):118-132.
被引量:1
2
刘霁,班荣学.
文化误译与译者主体性——兼评小说《浮躁》英译本[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6(5):51-53.
被引量:5
3
翟清永.
文化转向与译者角色的演变[J]
.文教资料,2009(1):62-63.
4
孙其标.
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93-94.
被引量:11
5
薛莉.
论翻译主体间和谐的共在关系[J]
.电影文学,2007(20):47-48.
6
周文革,刘平.
互文性视角下译者主体性论[J]
.外国语文,2009,25(S2):111-113.
被引量:11
7
郭敏.
从启蒙到后现代:译者身份认同的唤醒[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1(6):96-100.
8
陶阳.
从“视界融合”解读翻译[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4):100-102.
9
周宁.
“我与你”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三种话语形态[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1-85.
被引量:1
10
刘梅冰,李晓敏.
论翻译的归宿[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212-213.
同被引文献
219
1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24(1):8-13.
被引量:802
2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510
3
田德蓓.
论译者的身份[J]
.中国翻译,2000(6):21-25.
被引量:105
4
陈明芳.
作者角色的视角化元话语体现[J]
.当代外语研究,2010(12):39-44.
被引量:7
5
吕俊.
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
.外国语,2004,27(4):53-59.
被引量:126
6
唐桂馨.
从翻译的主体到主体间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S3):131-133.
被引量:6
7
杨晓荣.
二元对立与第三种状态─—对翻译标准问题的哲学思考[J]
.外国语,1999,22(3):57-62.
被引量:37
8
张德禄.
论话语基调的范围及体现[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1):10-16.
被引量:63
9
郑海凌.
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
.中国翻译,1999(4):3-7.
被引量:98
10
季国清.
语言研究的后现代化迫在眉睫[J]
.外语学刊,1999(1):9-16.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
29
1
覃玖英,郑禄英.
试论文学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J]
.作家,2011(24):161-162.
被引量:2
2
谭建香.
从翻译的主体间性看《泊秦淮》的三种译文[J]
.大家,2010(3):324-325.
3
罗婷婷.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译者身份[J]
.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3):63-64.
被引量:1
4
王文斌.
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J]
.外语学刊,2007(1):56-60.
被引量:14
5
申连云.
翻译研究的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J]
.外语学刊,2007(4):100-102.
被引量:8
6
梁淑梅,李媛媛.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77-79.
被引量:10
7
陈树坤.
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主体间性和教学模式探讨[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07-108.
8
刘汝荣,杨为.
论广告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1):157-161.
被引量:2
9
段成.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主体间性[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95-99.
被引量:12
10
盖晓兰.
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在翻译中的运用[J]
.外语学刊,2009(6):150-15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06
1
朱雷,俞理明.
中英民事裁决文书元话语的对比研究——佩雷尔曼新修辞学视阈下的分析[J]
.语言学研究,2021(1):175-188.
2
纪蓉琴.
走向主体间性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J]
.时代文学,2009(6):47-49.
被引量:1
3
李悦.
从译本对比看翻译标准的动态性[J]
.作家,2012(16):180-181.
4
覃玖英,郑禄英.
试论文学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J]
.作家,2011(24):161-162.
被引量:2
5
王弘.
和合翻译学:从理想到现实[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51-52.
6
向二兰.
“脸”的隐喻意义探源[J]
.外语学刊,2007(3):28-31.
被引量:22
7
王莉娜.
析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J]
.外语研究,2008,25(6):84-88.
被引量:48
8
熊莉清.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文化杂合[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4):109-113.
被引量:5
9
何清顺.
论文学作品中的叙事隐喻[J]
.电影文学,2009(7):97-98.
被引量:3
10
杜娟.
审美文化视域中的隐喻现象探析[J]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3):92-96.
1
宋晓春.
主体间性与译者[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6(4):88-91.
被引量:8
2
宋晓春.
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61-162.
3
张文英,张财源.
从主体间性理论解读翻译中各主体的交往行为[J]
.经济研究导刊,2012(33):269-270.
4
詹全旺.
普遍语用学的有效性要求[J]
.外语教学,2012,33(3):30-33.
被引量:2
5
高歌.
理性的交往——翻译的主体间性[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2):116-119.
被引量:1
6
王欣欣.
主体间性:翻译研究的规范式转向——以《老残游记》的英译本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33-34.
7
韦忠生.
主体间性视域下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策略[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10):88-93.
被引量:8
8
于秀成,张绍杰.
汉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的语用特征——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研究之一[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46-50.
被引量:7
9
朱山军.
英语幽默的语用认知及翻译[J]
.社会科学家,2007,22(2):203-206.
被引量:3
10
邓道骏.
作者主体的意图性与公示语翻译[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121-124.
外语学刊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