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趋向
被引量: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逐渐呈现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新趋向。本文在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加以简要回顾与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为了顺应这一新趋向,推进我国新世纪的翻译事业,翻译工作者应当努力的方面。
作者
王建平
机构地区
湘潭大学大学英语部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4-276,共3页
Academics
关键词
翻译研究
主体性
主体间性
翻译工作者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简介
王建平(1957-),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969
同被引文献
106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44
参考文献
5
1
陈大亮.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
.中国翻译,2005,26(2):3-9.
被引量:192
2
杨武能.《翻译、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之一》[A].许钧.《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228页.
3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24(1):8-13.
被引量:80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
7
1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24(1):8-13.
被引量:802
2
丰林.
语言革命与当代西方本文理论[J]
.天津社会科学,1998(4):82-89.
被引量:8
3
谢天振.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
.外国语,1992,15(1):32-39.
被引量:116
4
杨武能.
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
.中国翻译,1987(6):3-6.
被引量:117
5
吕俊.
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2001,23(6):8-11.
被引量:101
6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79
7
廖七一.
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J]
.中国翻译,2001,22(5):14-18.
被引量:73
共引文献
969
1
钟文欣,徐未艾.
阐释学视角下《喧哗与骚动》汉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J]
.现代英语,2024(5):102-104.
2
李晓庆.
从德曼的解构主义修辞理论看人才培养之路[J]
.现代英语,2022(24):94-97.
3
鲁雅萍.
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斯奈德寒山诗译本中的体现[J]
.现代英语,2020(22):61-63.
4
陈亚杰,王来.
接受美学视域下对古诗《登高》三个译本的对比研究[J]
.现代英语,2020(20):61-63.
5
耿慧.
电影字幕俄译的翻译主体性:策略与方法——以《十二生肖》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6):87-88.
6
江利超,丁志斌.
《围城》英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87-91.
7
徐雪英.
严复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刍议[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3(1):118-132.
被引量:1
8
袁斌业.
论译者译事中的关系和地位:新翻译权力论视角下的阐释[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2(1):84-96.
9
屈扬铭.
译者的立场、身份与决策——一个探究翻译决策的质的研究案例[J]
.话语研究论丛,2023(1):103-116.
10
田通.
译者的能动性与译本的建构性——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运动科学翻译实践引发的思考[J]
.话语研究论丛,2022(2):137-15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6
1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24(1):8-13.
被引量:802
2
穆雷,诗怡.
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J]
.中国翻译,2003,24(1):14-20.
被引量:103
3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510
4
吕俊.
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
.外国语,2004,27(4):53-59.
被引量:126
5
李德超,邓静.
传统翻译观念的逾越: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J]
.外国语,2004,27(4):68-75.
被引量:46
6
唐桂馨.
从翻译的主体到主体间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S3):131-133.
被引量:6
7
魏小萍.
“主体性”涵义辨析[J]
.哲学研究,1998(2):22-28.
被引量:98
8
葛中俊.
厄普敦·辛克莱在中国的翻译及其理由─—辛克莱和翻译文学系列研究之三[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3):80-82.
被引量:6
9
葛中俊.
厄普敦·辛克莱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影响[J]
.中国比较文学,1994(1):196-209.
被引量:10
10
刘英凯.
归化—翻译的岐路[J]
.现代外语,1987,10(2):58-64.
被引量:237
引证文献
9
1
陈大亮.
翻译主体间性转向的再思考——兼答刘小刚先生[J]
.外语研究,2007(2):51-55.
被引量:12
2
罗丹.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渊源、内涵及特征探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57-60.
被引量:12
3
段成.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主体间性[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95-99.
被引量:12
4
赵冬梅.
论翻译批评的主体间性[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107-111.
被引量:2
5
马旭燕.
论翻译主体性[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2):116-121.
被引量:1
6
张慧.
郭沫若《煤油》汉译的归化策略研究[J]
.枣庄学院学报,2017,34(1):108-113.
7
张慧.
郭沫若译介辛克莱小说的异化策略研究[J]
.郭沫若学刊,2017(1):47-52.
8
仝亚辉.
翻译技术时代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45(6):132-140.
被引量:5
9
王娟.
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三个问题的探讨——兼与陈大亮先生商榷[J]
.考试周刊,2007(47):120-12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4
1
王湘玲,蒋坚松.
论从翻译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2008(6):106-108.
被引量:17
2
段成.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主体间性[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95-99.
被引量:12
3
冯全功.
试论和谐翻译[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4):38-43.
被引量:15
4
宋燕.
翻译的主体与主体间性[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4):74-76.
被引量:1
5
蓝红军,穆雷.
2009中国翻译研究综述[J]
.上海翻译,2010(3):21-26.
被引量:14
6
罗丹.
从杨译《老残游记》看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2(8):1-6.
被引量:4
7
于艳华.
宏观与微观翻译伦理视角下译者的主观和客观操控[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69-72.
被引量:4
8
胡慕辉,王琼.
论诗歌翻译创作空间中的交互主体性——以两个译本为例[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131-136.
被引量:1
9
黄越.
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J]
.大学教育科学,2011(6):56-60.
被引量:49
10
万江松.
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体验--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的双重品质[J]
.当代文坛,2012(1):138-140.
被引量:2
1
刘小刚.
翻译研究真的要进行主体间性转向了吗?——兼与陈大亮先生商榷[J]
.外语研究,2006,23(5):72-74.
被引量:3
2
陈大亮.
翻译主体间性转向的再思考——兼答刘小刚先生[J]
.外语研究,2007(2):51-55.
被引量:12
3
张义宏.
再论翻译研究主体间性转向[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0):26-28.
4
罗婷婷.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译者身份[J]
.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3):63-64.
被引量:1
5
陈大亮.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
.中国翻译,2005,26(2):3-9.
被引量:192
6
王湘玲,蒋坚松.
论从翻译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2008(6):106-108.
被引量:17
7
季宇,王宏.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谈起[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1):125-128.
被引量:10
8
杨琴.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论译者的主体性[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154-157.
被引量:3
9
赵冬梅.
论翻译批评的主体间性[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107-111.
被引量:2
学术界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