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4期82-89,共8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30
-
1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24(1):8-13. 被引量:789
-
2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6):3-6. 被引量:114
-
3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1,23(6):8-11. 被引量:99
-
4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64
-
5廖七一.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J].中国翻译,2001,22(5):14-18. 被引量:73
-
6杨乃乔.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104-113. 被引量:15
-
7徐放鸣,王光利.文化身份与学术个性——论留美学者叶维廉关于中西诗学的汇通性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4):1-8. 被引量:2
-
8南帆.语言的魔力:朔造与囚禁[J].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1998,(2):75.
-
9李洁非,张陵."再现真实"--一个语言学的反诘[J].上海文学,1988,(2):75.
-
10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
引证文献7
-
1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4):9-14. 被引量:74
-
2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6(2):3-9. 被引量:189
-
3马晓辉,邱运华.互文性视野下“历史诗学”的研究对象问题[J].国外文学,2006(3):12-18. 被引量:2
-
4王光利,徐放鸣.互文性与比较诗学视域的融合[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3):92-98. 被引量:1
-
5谭善明.转义修辞:一种现代性修辞观念的兴起及它的理论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9(5):69-73. 被引量:1
-
6邢海霞.福斯特的《离开科罗诺斯之路》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互文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3):18-21. 被引量:2
-
7李莉.论文学文本中语言真实所呈现的逼真效果[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65-6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69
-
1张丽,刘念.互文叙事与感官重塑: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文本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9):91-97. 被引量:14
-
2王菁.《离开科罗诺斯之路》中的希腊众神:与《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对读[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24(2):19-23.
-
3耿慧.电影字幕俄译的翻译主体性:策略与方法——以《十二生肖》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6):87-88.
-
4田通.译者的能动性与译本的建构性——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运动科学翻译实践引发的思考[J].话语研究论丛,2022(2):137-150. 被引量:1
-
5贺鸿莉.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翻译美学视角[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45-48. 被引量:2
-
6侯智德.译者主体性与认知策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7(1):92-94. 被引量:12
-
7胡爱华.爱米莉、郝薇香人物形象之互文性解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3):122-124. 被引量:2
-
8王慧.从“理解”到“表达”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J].文教资料,2008(31):39-40.
-
9贾莉.互文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文教资料,2007(33):95-98. 被引量:1
-
10郝永华.“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1):56-60. 被引量:2
-
1黄筱仪.商务英语中文化负载词翻译探究[J].才智,2010,0(12):211-211.
-
2钟艳萍,王吉明.网络语言新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2):104-107.
-
3王德亮,仲梅.网络语言:语言史上的一场革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6):33-36. 被引量:21
-
4晁保通.本文语言学说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10(2):72-76.
-
5李爱华.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中的运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2,19(3):83-84. 被引量:1
-
6张竞成.从语言到言语——艺术语言的源流和变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9-121. 被引量:1
-
7晁保通.本文·语言·语言学[J].外语教学,1996,17(1):1-5.
-
8了了村童.现代妙语[J].雨花,2008,0(1):55-57.
-
9陈复光,姜群.再谈广告、说明书的俄汉互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0(6):25-27. 被引量:1
-
10吕俊.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2000,23(5):49-54. 被引量: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