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被引量:10

Imag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dern National Community ——On the Modernity of the “Seventeen-Year Lit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备现代性而受到冷落和摈弃。实际上,中国的现代进程,具有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品格,在相当长时段里,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心的。相应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是对现代民族共同体和未来中国的独立强大的热烈想象,以及热切认同和赞颂。这一特性与世俗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反思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多重因素。 The theory of modernity has been one focus 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thoughts and culture since the 1980s. It also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revolutionary - political discourse to the modern - cultural discourse. In this process, the "Seventeen - Year Literature" and the Left - Wing Literature as its source are neglected and exc.luded for having no modernity. Actually,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m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s enthusiastic imagin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praise of the modern nation - state and the future China. This character, together with the secular modernity, enlightening modernity, reflectional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constitute the multiple aspects of modernity.
作者 张志忠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6,共7页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现代民族国家 想象 认同 现代性品格 中国 modernity Seventeen - Year Literature modern nation - state imag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作者简介 张志忠(1953-),男,山西文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李杨.“文学史意识”与“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J].江汉论坛,2002(3):80-83. 被引量:19
  • 2吴叡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A].[美]本尼 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主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3柄谷行人 赵京华.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2003..
  • 4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文学评论,2003(1):34-42. 被引量:108
  • 5费正清 刘尊棋.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 6西奥多·A·哥仑比斯.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二级参考文献43

  • 1汪晖.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1):1-7. 被引量:55
  • 2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A]..《鲁迅全集》6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14-318页.
  • 3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C].,.第35页.
  • 4梁启超.《新民说》[A]..《饮冰室合集》第6册[C].中华书局,1989年..
  • 5列文森 郑大华 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 6班纳迪克·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第50-51、10-11页.
  • 7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李金梅 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8章太炎.《国家论》[A]..《章太炎全集》第四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8页.
  • 9竹内好.《何谓现代—就日本和中国而言》[A].张京嫒主编.《后殖民理论和文化批评》[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页.
  • 10严复.《原强》[A].载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C].中华书局,1986版.第11,27,34,36页.

共引文献910

同被引文献125

引证文献10

二级引证文献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