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
被引量: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认识不清,以致于在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科化、德育化和娱乐化的倾向,鉴于此,本文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程属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提出了有效实施该课程的条件。
作者
杨钦芬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前沿》
2006年第1期65-67,共3页
Forward Position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
课程属性
实施
分类号
G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简介
杨钦芬(1980-),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硕士,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84
参考文献
3
1
严蔷薇,胡青.
试论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程地位和性质[J]
.江西教育科研,2004(12):10-12.
被引量:5
2
叶一舵.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
.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被引量:22
3
姚贵平,黄晓玲.
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建构[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2(3):37-39.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叶一舵.
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3):10-11.
被引量:3
2
沈贵鹏.
对初中《思想政治》的课程论思考——兼谈心理教育课程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1999,19(10):18-21.
被引量:8
3
王希永 瑞博.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4
吴典武.学校辅导工作[M].台湾:张老师出版社.1994,66.
5
钟启泉.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8.
6
刘岸英.
个体心理素质与教育效果[J]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6(4):95-98.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28
1
吴艳华,李明宝.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构建和谐校园[J]
.中国成人教育,2007(6):34-35.
被引量:7
2
甘昭良.
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9(6):97-99.
3
陈丽霞.
挖掘德育教育资源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J]
.新课程学习(下),2009,0(5):127-127.
4
叶丽霞,明伟.
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可行性[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55-256.
被引量:2
5
白霞.
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刍议[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1):71-72.
被引量:8
6
陆晋,陈志刚,汪建国.
成人高教开展心理咨询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07(9):66-67.
被引量:1
7
杨登山.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40-41.
被引量:1
8
厉红.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6):1993-1995.
被引量:2
9
白霞.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我见[J]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9(2):48-49.
被引量:6
10
何未薇.
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255-256.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40
1
覃梅芳.
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
.科教导刊,2014(10):220-221.
被引量:6
2
冯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2010(7):15-17.
被引量:4
3
任俊,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111.
被引量:213
4
王希永.
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5(2):26-28.
被引量:28
5
刘正荣,陈家麟.
论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2):34-38.
被引量:16
6
徐莉莉.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教育探索,2005(10):93-94.
被引量:7
7
乔建中.
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9-95.
被引量:42
8
毛晋平.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188-192.
9
[美]莱斯利·P.斯特弗(LeslieP.Steffe),[美]杰里·盖尔(JerryGale)主编,高文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引证文献
12
1
徐娟,杨鑫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00-103.
被引量:15
2
洪冬美.
基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学方法[J]
.科技资讯,2010,8(35):174-175.
3
张孝凤.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2):151-154.
被引量:46
4
张海芳.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14):145-146.
被引量:2
5
张海芳.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探析[J]
.新校园(上旬刊),2015,0(5):88-89.
被引量:4
6
高国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有效性探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17,20(3):84-87.
被引量:1
7
陈秀敏,徐建军,林峰,周伟超.
“3D”心育模式:推进师生共同成长--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解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8):63-66.
被引量:2
8
姚恩菊.
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2):21-22.
被引量:9
9
何安明,夏艳雨.
中小学课堂中的知情交融教学模式——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4):113-117.
被引量:3
10
黄忆雯.
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探索[J]
.经济师,2020(12):196-19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84
1
龚光军,漆明龙,陈治芳.
高职生心理卫生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
.教育科学论坛,2018,0(3):72-76.
被引量:1
2
夏娴,孙艳玲,王璨.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
.新智慧,2021(8):45-46.
3
唐伟.
论知情交融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
.新智慧,2021(5):49-50.
4
钟志坚,余润珠.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
.心理月刊,2020,0(9):17-18.
被引量:4
5
郑丽萍.
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策略[J]
.试题与研究,2021(34):127-128.
被引量:1
6
方丽芳.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0(8):28-31.
被引量:4
7
陈晓伟.
积极视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7):161-162.
8
王余娟.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评述与行动研究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21):124-126.
被引量:1
9
郭珊珊,赵雰雰.
基于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创新思维中的应用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7):8-10.
10
鲍艳丹.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3):111-114.
被引量:2
1
周东岱,孙聘.
从资源与课程属性的视角谈微课评价[J]
.现代教育技术,2016,26(4):81-86.
被引量:9
2
范明刚.
从课程属性视角认识小学科学微课程[J]
.数字教育,2016,2(5):61-66.
被引量:1
3
王瀛,王学军.
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属性的思考——从影响本科生英语学习成绩诸因素谈起[J]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09(1):56-60.
4
高巍.
论观摩研讨式教师培训课程的课程属性及课程价值[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07(1):25-26.
5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课程建设课题组.
关于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6):117-119.
6
张新华.
创新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浅析[J]
.新课程(中学),2009(3):67-68.
被引量:1
7
彭忠祥.
隐性课程显性化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价值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7(9):10-11.
8
谢燕菲.
新课改下的微课程建构探析[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5(2):60-62.
9
马玉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2,32(3):7-10.
被引量:8
10
赵黎明.
开发与管理并行 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3):39-40.
前沿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