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科技创新的根本路径探析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创新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多学科融合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路径: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作者
王彩云
刘继泉
机构地区
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出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年第6期8-10,共3页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社会发展
决定性力量
多学科融合
时代进步
科学技术
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
培养
路径
基础
分类号
F124.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90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3
1
娄延常.
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兼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2003(1):23-24.
被引量:21
2
郝凤霞,张春美.
原创性思维的源泉——百年诺贝尔奖获奖者知识交叉背景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9):55-59.
被引量:72
3
[英]贝弗里奇(W·I·B·Beveridge) 著,陈捷.科学研究的艺术[M]科学出版社,1979.
二级参考文献
3
1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61.
2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4.
3
江世亮.
美国研究性大学青睐跨学科研究──伯克利大学全力推进物理-生物学融合[J]
.世界科学,1999(12):11-11.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90
1
郑永和,王杨春晓,李星达,王晶莹.
产学研融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考[J]
.科教发展研究,2022(1):94-108.
被引量:10
2
王欢欢,蔡英辉.
治理情境下的我国高校学科交流合作的路径探析[J]
.辽宁教育研究,2007(12):48-50.
被引量:1
3
吴慧芳,郭庆琳.
高校课程如何应对WTO[J]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4):75-76.
4
胡卫锋,庞青山.
学科融合:大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J]
.煤炭高等教育,2004,22(4):42-44.
被引量:8
5
杨建雄.
理科专业课中素质教育途径的探索——以生物教学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2(1):117-119.
被引量:2
6
哈梅芳,孙方礼.
数字化资源建设中隐性知识主体风险分析[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31-32.
7
刘仲林,赵晓春.
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以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成果为例[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6):105-109.
被引量:77
8
刘昱,刘仲林.
学科交叉中的科研创新契机——以中科院院士增选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2):61-63.
被引量:13
9
吴慧芳,郭庆琳.
试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1-133.
被引量:9
10
王彩云,党明德,文洪潮.
多学科融合: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J]
.科学.经济.社会,2006,24(2):58-61.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5
1
钱丽丽,赵彩清.
关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思考[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40-142.
被引量:1
2
赖俊明.
试论新课程下教师教学合作方式的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2):9-11.
被引量:3
3
周军,唐旭东.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0(4):99-102.
被引量:20
4
李佳敏.
学科交叉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转型[J]
.江海学刊,2012(6):228-233.
被引量:13
5
李强,季更生,屠洁,朱旬之.
地方工科高校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
.轻工科技,2014,30(10):139-13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李强,季更生,屠洁,朱珣之.
地方工科高校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研究[J]
.广州化工,2016,44(6):165-166.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8
1
张健.
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17,0(6):127-127.
2
郑培超,王金梅.
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
.科学咨询,2018,0(36):71-72.
被引量:1
3
韩东颖,马平华,杨满平.
依托专业竞赛和学科交叉资源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0):86-89.
被引量:4
4
钟灵芳,郑生.
打造“金课”,培养创新型人才——依托专业竞赛和跨学科资源的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9,0(11):140-141.
被引量:5
5
郑培超,王金梅,罗元,胡章芳.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2):191-191.
被引量:10
6
盛剑会,苗凤君,王佩雪,张茜.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交叉融合能力培养举措探讨——以中原工学院为例[J]
.科教文汇,2021(14):1-2.
7
张辉,朱成顺,赵忠,钟伟.
“互联网+”技术在硕士研究生团队指导模式中的实践[J]
.黑龙江科学,2022,13(1):46-47.
8
刘小勇,李荣丽,李奇涵,范依航,陈延伟,冉同欢,王晖.
基于OBE理念驱动的地方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机械设计,2018,35(S2):306-308.
被引量:13
1
2012创新型国家发展报告发布[J]
.硅谷,2013(3):11-11.
2
高核.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及未来发展[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121-123.
被引量:8
3
李红,阮涛.
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内在关系初探[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7(5):1-3.
被引量:1
4
梁爱云.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融合趋势及启示[J]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75-78.
被引量:2
5
张晓玲.
基于经济学理论视角的经济史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29(5):109-113.
被引量:1
6
余源培,荆忠.
经济哲学是经济学与哲学发展融合和变革的产物[J]
.学术月刊,2000,32(5):3-11.
7
邓延平.
区位理论发展、评述及其应用[J]
.商,2015,0(29):295-295.
8
刘升福,刘国新.
浅析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影响[J]
.科技与管理,2003,5(3):38-41.
被引量:1
9
杨虎涛.
回归“大”社科的艰难之旅——演化经济学发展中面临的学科融合难题[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38-42.
10
冯晓玲.
中原城市圈协同发展与结构调整[J]
.经贸实践,2016(14).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