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被引量:19
出处
《中国发展观察》
2005年第6期27-29,共3页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同被引文献102
-
1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J].求是,2004(13):55-56. 被引量:63
-
2魏国印.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现状及依据[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9(1):16-19. 被引量:3
-
3向晶晶.预防处置跨地区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引发草场纠纷的对策[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1,12(3):38-40. 被引量:1
-
4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浙江学刊,2004(4):217-220. 被引量:123
-
5熊鹰,王克林,蓝万炼,齐恒.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59(5):772-780. 被引量:155
-
6李树志.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技术与发展趋势[J].煤矿环境保护,1993,7(4):6-9. 被引量:25
-
7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生态经济,2005,21(1):47-50. 被引量:181
-
8廖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J].中国发展,2003,3(3):4-7. 被引量:23
-
9刘劲松.中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5(2):10-15. 被引量:48
-
10万军,张惠远,王金南,葛察忠,高树婷,饶胜.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2):1-8. 被引量:175
引证文献19
-
1李甜江,聂向东,郑和平.生态补偿关键问题的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06,30(1):61-65. 被引量:7
-
2宋蕾,李峰.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2(4):24-27. 被引量:23
-
3籍婧,崔寒,罗琦.生态补偿机制及其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J].环境保护科学,2006,32(5):52-55. 被引量:17
-
4张其仔,郭朝先.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重要保证[J].经济研究参考,2006(77):25-30. 被引量:1
-
5马保华.我国的生态公正及其实现研究[J].天中学刊,2007,22(2):33-35. 被引量:1
-
6毛伟,张旺生,王淼林,马双飞.念青唐古拉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重建的若干思考[J].环境保护,2008,36(8):32-34.
-
7杨利雅.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26-232. 被引量:8
-
8于鲁冀,朱桂香,樊万选.构建河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河南科学,2009,27(9):1148-1151. 被引量:5
-
9朱桂香.生态补偿:河南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修复的需求[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23(5):25-27. 被引量:5
-
10孙非亚.关于大连市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26(1):18-2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7
-
1赵逸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策略探讨[J].区域治理,2018,0(52):76-76.
-
2廖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J].中国发展,2003,3(3):4-7. 被引量:23
-
3龚高健.建立完善福建生态补偿机制[J].发展研究,2007,24(3):34-37. 被引量:4
-
4马亲.生态补偿、环境资源产权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9S):7-9. 被引量:1
-
5喻景深,许彦红,刘思慧.论森林外部性评价方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6):16-20. 被引量:2
-
6文红,李建华.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理论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6):73-75. 被引量:8
-
7孟召宜,朱传耿,渠爱雪,杜艳.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39-144. 被引量:32
-
8崔艳,张继栋,白中科.我国煤矿区生态补偿现状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4):331-333. 被引量:10
-
9曹晓凡,周黎.对修改《矿产资源法》的几点浅见——以矿山环境保护为重点[J].矿业工程,2008,6(4):11-13. 被引量:3
-
10李冰,胡盾.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法律问题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8,25(4):74-78. 被引量:7
-
1张晓兰.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J].刊授党校,2006,0(8):48-48.
-
22006年全区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6(2):17-17.
-
3席胜蓉.临汾规划环评实施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9):120-122.
-
4葛龙刚,王鹏.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292-292. 被引量:1
-
5崔渤.提高空气质量义不容辞[J].全球瓦楞工业,2013(7):44-44.
-
6聂英芝,张凌艳.推进规划环评 从源头控制污染[J].中国科技信息,2012(12):43-43.
-
7孙芸.推进武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标准化研究与实践初探[J].中国标准化,2009(6):4-6.
-
8周子学.节能减排促进经济与环境平衡发展[J].世界电信,2008,21(4):54-54.
-
9贾生元,刘文祥,牟全君.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两型”社会[J].环境保护,2006,34(08A):60-61. 被引量:6
-
10张慧婷.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的规划与保护[J].林业科技情报,2009,41(1):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