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具体地介绍了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克里克和沃森两位不同国籍,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是怎样走到一起进行研究的,他们所采用的分子建模方法和实验依据.他们的建模过程怎样由三螺旋到双螺旋;由主链在内到主链在外;碱基键合怎样由离子键到氢键;碱基配对怎样由同类配对到互补配对.以及从这一研究过程中在思想方法上应吸取的教益与启迪.
作者
向义和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物理系
出处
《物理与工程》
2005年第2期44-49,共6页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基金
清华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基地教改项目资助.
关键词
DNA
双螺旋结构
分子建模
碱基互补配对
氢键
X射线衍射
分类号
Q523 [生物学—生物化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70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71
参考文献
11
1
向义和.
DNA纤维的X射线衍射分析与双螺旋结构的发现[J]
.大学物理,2005,24(1):50-58.
被引量:12
2
向义和.
薛定谔对基因性质的物理学分析及其思想影响——评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生命细胞的物理学见解》[J]
.物理,2002,31(11):741-746.
被引量:7
3
加兰 E艾伦[美]著 田名译.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72-81、217、336、241、248、249.
4
Crick. Francis. What Mad Pursuit-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88.49.50.
5
Watson.J.D著 刘望夷等译.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8、28~135.
6
Olby Robert . The Path to the Double Helix.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74. 341.348-422.
7
Olby Robert Francis Crick, DNA and the central dogma.Daedalus. 1970. (99). 942,953-955.
8
蒲杜嘉(Portugal.F.H)和寇恩(Cohen.J.S)著 孙克勤译.DNA世纪之回顾-遗传物质构造及机能的研究发展史[M].台湾.徐氏基金会.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232-311.
9
Astbury. W. T. X-Ray study of thymonucleic acid, Nature.1938(4.23). (171). 747-748.
10
Pauling. L. and Corey. R. B. Structure of the Nucleic Acids Nature. 1953(2.21). (171). 346.
二级参考文献
9
1
Astbury W T. X-Ray Study of Thymonucleic Acid [J].Nature, 1938,141: 747 -- 748.
2
Wilkins M H F, Stokes A R, Wilson H R. Molecular Structure of Deoxypentose Nucleic Acids [ J]. Nature,1953,171 : 738 - 740.
3
Wilkins M H F, Seeds W E, Stokes A R, et al. Helical Structure of Crystalline Deoxypentose Nucleic Acid [ J ].Nature, 1953, 172 : 759 - 762.
4
Franklin Rosalind E, Gosling R G.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in Sodium Thymonucleate [J]. Nature, 1953, 171:740 - 741.
5
Franklin Rosalind E, Gosling R G. Evidence for 2-Chain Helix in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Sodium Deoxyribonucleate[J ]. Nature, 1953,172 : 156 - 157.
6
Crick Francis. 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view [J ].Nature, 1974,248 : 766 - 769.
7
Crick F H C. The Structure of the Hereditary Material [J ]. Scientific American, 1954(10) : 54 - 61.
8
Crick F H C,Cochran W ,Vand V. The Structure of Synthetic Polypeptides. 1. The Transform of Atoms on a Helix[J]. Acta Cryst, 1952 (5) :581 - 583.
9
蔡兵.
从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基因组生物学时代(上篇)[J]
.Newton-科学世界,2000(9):40-4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5
1
黄晓东,陈明东,邝泉,廖继海,郑立贤.
面向生物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J]
.广西物理,2022,43(3):106-111.
2
郑飞.
薛定谔与生物物理学[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S1):263-264.
3
向义和.
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续)[J]
.物理与工程,2005,15(3):46-50.
被引量:3
4
向义和.
在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中物理学的作用与贡献[J]
.物理,2009,38(10):729-737.
被引量:1
5
孙咏萍,董杰.
克里克DNA研究中的物理学思想解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650-19652.
6
肖祎,方意,刘玉震,马飞燕,冀利妃.
核酸中碱基的氢键作用机理及电子特征理论研究[J]
.化学研究,2014,25(2):187-194.
被引量:3
7
刘伟,李文京.
基因重组技术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兽医杂志,2014,50(12):98-100.
被引量:2
8
赵凤岐,孙咏萍.
重述薛定谔方程和薛定谔的基因观[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33-36.
9
谢洪武,刘福水,焦琳,陈日新.
以《生命是什么》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改革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16,24(5):694-696.
被引量:1
10
张建.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莫里斯·威尔金斯[J]
.生物学通报,2017,52(12):56-5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70
1
李科友,徐全乐,罗鑫娟,张新梅,陈鹏.
基于“云班课”混合式《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生命的化学,2020,40(1):102-107.
被引量:14
2
宋正海.
圣殿内外——科学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J]
.科学决策,2001(12):36-39.
被引量:4
3
向义和.
蛋白质分子α螺旋结构的发现[J]
.自然杂志,2010,32(1):46-53.
被引量:6
4
常晶,郭春华,尹永志,江明锋,喻麟,徐亚欧,郑玉才.
cDNA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Squalene Synthase of Artemisa apiacea[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2):80-83.
被引量:4
5
戴伟,郭永军,王晓梅,谭照君.
RFLP Analysis of the Ribosomal DNA ITS Region of Three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egillarca granosa[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2):92-94.
被引量:4
6
袁振东.
从量子力学到鲍林的共振论:科学思想的传播与进化[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6.
被引量:3
7
李佩珊.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其在科学史中的源流[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1(4):62-69.
被引量:6
8
陈新建,陈军营,籍越,叶永忠.
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3):51-52.
被引量:8
9
袁振东.
鲍林关于共振论的研究策略和教学策略[J]
.大学化学,2004,19(4):59-62.
被引量:1
10
徐娜.
分子生物学之父——弗朗西斯·克里克[J]
.世界科学,2004,26(9):43-4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7
1
李科友,朱海兰.
遗传物质——DNA发现的启迪[J]
.生物学通报,2010,45(10):59-62.
被引量:2
2
李科友,朱海兰.
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2):250-255.
被引量:53
3
孙咏萍,董杰.
克里克DNA研究中的物理学思想解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650-19652.
4
程学礼.
浅谈鲍林的科学成就和创新方法[J]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6):141-144.
5
李科友.
“要我学”与“我要学”──生物化学教学之我见[J]
.生命的化学,2018,38(3):491-494.
被引量:16
6
李科友,徐全乐,罗鑫娟,刘晶莹.
课程思政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生命的化学,2021,41(11):2535-2540.
被引量:5
7
吴佐建.
基于科学史的“DNA分子的结构”论证式教学设计[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7,0(10):20-23.
二级引证文献
71
1
李科友,徐全乐,罗鑫娟,张新梅,陈鹏.
基于“云班课”混合式《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生命的化学,2020,40(1):102-107.
被引量:14
2
姚凝聪.
信息技术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上海),2020,49(5):54-55.
被引量:1
3
李长福.
在医学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21):7-8.
4
张媛媛.
对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广东化工,2011,38(9):221-222.
被引量:2
5
潘红梅,宝福凯,宣群.
师生互动优化大学课堂教学[J]
.科技信息,2011(36).
被引量:1
6
李科友,张存莉,朱海兰.
“生物资源利用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69-71.
被引量:5
7
吕会茹,李姣锋,崔颜宏,王娜丽,郭晋祥.
PBL教学法在成教班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8):1560-1562.
被引量:9
8
李启泉,张旺玺,刘磊.
超硬材料制品工艺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科教导刊,2012(18):157-158.
9
曹进.
增强药学相关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方法[J]
.考试周刊,2012(74):149-150.
10
董佩佩,王志存.
民族地区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科技信息,2013(3):171-171.
被引量:5
1
赵璐晴,陈雪,曹亚.
miRNA与鼻咽癌发病机制[J]
.科学通报,2011,56(1):9-15.
被引量:6
2
张帆,崔庆华.
microRNA与人类疾病关系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资源[J]
.生理科学进展,2016,47(3):203-209.
被引量:6
3
刘祖碧,朱乾坤,李娟娟,宋涛,周嘉裕,王万军,廖海.
唐松草小檗碱桥酶的序列分析与结构建模研究[J]
.生物技术,2013,23(6):42-46.
4
韩燕,莫菲,张敏.
果蝇MicroRNA研究进展[J]
.四川动物,2014,33(3):470-475.
被引量:1
5
杨林静,刘次全,白春礼.
三链DNA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
.Zoological Research,1997,18(4):437-446.
6
苏小茜,江培勇,张峰,曾养志.
微小RNA在动物上的功能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545-551.
被引量:1
7
miRNA表达水平变化机制研究获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5):116-116.
8
杨奇奇,张俊威,朱坚,刘建平,黄强.
DNA聚合酶与引物/模板的相互作用对PCR效率的影响(英文)[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34(5):6-13.
被引量:1
9
贺庆华,郑玉才,林亚秋,聂玲玲.
盐生杜氏藻D.salina和D.bardwil苹果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435-4436.
被引量:6
10
贺庆华,张庆莲,徐开阔.
人类3-磷酸甘油脱氢酶1基因第三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5(4):959-962.
被引量:2
物理与工程
200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