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2X期1-1,共1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12
-
1彭荣础.近年我国大学排名热的社会原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6):99-102. 被引量:2
-
2刘伟,叶显发.我国大学排名的历史、现状及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2):108-110. 被引量:8
-
3周小虎,张蕊.美国大学排行榜透视——兼论对中国大学评价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64-68. 被引量:9
-
4罗燕.大学排名:一种高等教育市场指引制度的构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06(2):14-17. 被引量:25
-
5李文兵,沈红.德国CHE大学排名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4):30-34. 被引量:19
-
6蒋石梅,战英民,刘新福,宋敏茹.《中国大学评价》对大学发展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兼评《中国大学评价—1998》[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21(9):12-16. 被引量:9
-
7武书连.欢迎讨论《中国大学评价》——复彭灿先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3):68-71. 被引量:13
-
8顾海兵.陷入误区且步入禁区的“中国大学排名”[J].中国高等教育,2003(7):22-24. 被引量:23
-
9王处辉.论大学排名的科学性与严肃性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5):1-6. 被引量:19
-
10乐国林.考生、家长心目中的大学评价——以天津市高考志愿填报情况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5):7-9.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27
-
1唐燕.建筑类院校一级学科评估与排名的分析和思考[J].建筑学报,2013(S2):120-123.
-
2万锦堃,花平寰,赵呈刚.中国部分重点大学h指数的探讨[J].科学观察,2007,2(3):9-16. 被引量:84
-
3刘志民.国内大学排行榜视角下的农林院校境况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7(2):55-61.
-
4宣小红,林清华,谭旭,伊凡.大学排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07,28(12):47-54. 被引量:31
-
5原长弘,王鲜菊.学科声誉对高校教师科技论文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10):123-128. 被引量:4
-
6姜涵,秦惠民.国家重点实验室H指数与H指数的人员贡献Q率[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9):188-190. 被引量:11
-
7林晓青.大学排名方法的局限与改进[J].教育研究,2009,30(11):27-35. 被引量:22
-
8金贞燕,赵丹群.h指数与学术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的关联性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4):33-38. 被引量:12
-
9范智勇.基于排名因子分析的我国大学发展策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1,5(5):21-24. 被引量:1
-
10石军伟,付海艳.激励机制、科研合作网络与大学声誉之间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1):81-88. 被引量:17
-
1田锋.中国当前流行的三个高校评估排行榜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15-17. 被引量:1
-
2Annie Gowen,丁一.吸引美国互联网大腕的印度神庙[J].疯狂英语(新悦读),2016,0(12):40-41.
-
3卓爱平,朱西林,曹勇.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翻转课堂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12):186-187.
-
4王爱玲.谁的渔网大[J].少年月刊,2006,0(2):44-45.
-
5李锡凤.争做文明小天使[J].少先队小干部(综合版),2007,0(12):68-69.
-
6崔岐恩,龚彦忠,李宁.质疑大学排行榜[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21(2):44-48.
-
7小美:目前的大学排名明显地重理轻文[J].经济研究资料,2003(3):54-54.
-
8刘聪,郝颖.中国高等学校水平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兼论武氏、网大的大学排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6-117. 被引量:1
-
9俞敏洪.走出生命的精彩[J].青年文学家,2014,0(11):11-11.
-
10于博.大学排名与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J].经济研究导刊,2016(29):179-180.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