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8
The Straits and Outle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earch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3,共5页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19
1 BruceJoyce 荆建华.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5-23. 被引量:551
3 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11):62-66. 被引量:35
4 腾大春.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A].王承绪.民主主义和教育(2nd)[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Archambault ,R.D.Introduction,in John Deway on Education.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4;p.xv.
6 Pring,R.A.,Curriculum Integration.Bulletin.institut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London.1970,Spring,5.
7 McNamara,D.The national curriculum:and agenda for research.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0,16(3):227.
8 Backmann,M.The flight away from content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Journal fo Curriculum Studies,1982,14(1):61-68.
9 Hirst P.H.and Peters R.S.The Logic of Educati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0.
10 Entwistle ,N.Introduction:chnging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In Entwistle,N.(ed)Handbook of Educational Ideas and practices.Routledge,1990.665.
二级参考文献11
1 王策三.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J] .教育学术月刊,1999(3):2-8. 被引量:5
2 周南照.终身学习与教育的四大“支柱”[J] .书摘,2003(11):88-91. 被引量:7
3 Alec Fisher. Critical Thinking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2, P3, P7, P10,P11.
4 Peter A.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It Counts[M], California Academis Press, 1998, P4 -9.
5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www.kcmetro.cc. mo. us/longview/ctac,2004 -2 - 17.
6 王策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几个问题[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1):1-9. 被引量:13
7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59-84. 被引量:94
8 王策三.一次很好的学习[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12-17. 被引量:2
9 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正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102. 被引量:56
10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摘录)[J] .高等建筑教育,1985,21(3). 被引量:38
共引文献613
1 王明娣.深度学习发生机制及实现策略——知识的定位与价值转向视角[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1-68. 被引量:29
2 张燕,孟凡丽.知识接受与意义建构交互融合:走向深入的学习参与及其实现[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53-58. 被引量:5
3 孙翠莲,钱秀清,刘志成,张宽.面向医工类学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7):13-14.
4 谢春艳.论农村学校教师的智能结构[J] .农业考古,2005(5):300-302.
5 昌羽绂.体育理论课教师缺乏独特教学风格的原因探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82-183. 被引量:3
6 成玲.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实践环节的策略研究[J] .文教资料,2008(30):157-158.
7 苏媛媛,林颖.“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孰是孰非[J] .文教资料,2008(36):79-80.
8 陈敏.教师的专业危机和专业发展[J] .文教资料,2007(13):114-115.
9 段兆兵.教学设计新基础——当代知识理论[J] .现代教育论丛,2007(1):54-58.
10 张丽.剖析要素主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化学教学,2007(z1):25-28.
同被引文献153
1 郁建华,苏娟.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学策略[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107-108. 被引量:24
2 李文中.“2+1”模式下的课程与评价方法改革探索[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7-69. 被引量:2
3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J] .教育研究,1999,20(1):8-17. 被引量:51
4 蔡宝来,王嘉毅.现代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及研究对象[J] .教育研究,1998,19(2):56-59. 被引量:16
5 张红霞,聂克.福斯克特.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1998,19(2):60-63. 被引量:34
6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J] .教育研究,1998,19(12):4-13. 被引量:46
7 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J] .教育研究,1998,19(9):19-28. 被引量:63
8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 .教育学报,1998(3):29-31. 被引量:649
9 陈震.中介、转化率与现代教学论的命运[J] .中国教育学刊,1997(4):43-45. 被引量:2
10 邝邦洪.新时期喜剧美学研究概观[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45-5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8
1 张俊.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J] .当代经济,2010,27(22):126-127.
2 马健生,王勇.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J] .教育科学,2005,21(5):19-22. 被引量:6
3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08,28(7):3-21. 被引量:82
4 刘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列文章(六) 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不适性[J] .中国学校体育,2008,27(9):29-31. 被引量:4
5 姚琼.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6):73-76. 被引量:11
6 李森,张东.教学论研究三十年: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118-124. 被引量:14
7 刘昕.追问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适切性[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78-80. 被引量:10
8 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4(4):57-62. 被引量:38
9 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 .教育科学研究,2011(4):5-21. 被引量:70
10 冯晓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105-108.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268
1 王玲玲.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及创新——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培养[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89-91. 被引量:2
2 董晓娅.童年的呵护:一种基于童年边缘化问题的教育态度[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91-93. 被引量:2
3 张华.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J] .全球教育展望,2008,37(11):7-14. 被引量:58
4 钟启泉.凯洛夫教育学批判--兼评“凯洛夫教育学情结”[J] .全球教育展望,2009,38(1):3-17. 被引量:25
5 张华.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J] .全球教育展望,2009,38(3):7-18. 被引量:21
6 王艳玲.“目中无人”:凯洛夫《教育学》核心概念批判[J] .全球教育展望,2009,38(4):18-25. 被引量:6
7 吴亮奎.新课程改革的概念辨误与现实审视[J] .教育科学研究,2009(4):5-8. 被引量:2
8 本刊编辑部.200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2009,30(4):3-16. 被引量:3
9 仲建维.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中洋之争”:反思与超越[J] .全球教育展望,2009,38(5):3-7. 被引量:3
10 张华.试论教学方法的理智传统[J] .全球教育展望,2009,38(6):7-16. 被引量:17
1 彭亮,徐文彬.试论基础教育学校“所需要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中的“需要”[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6):57-60. 被引量:2
2 李召存.彰显实践旨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0(4):63-64.
3 朱玲.大学语文也要减负[J] .中关村,2010(11):86-89. 被引量:1
4 李东.走进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视野[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8):115-117.
5 孙捷.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知识教学[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16):30-30.
6 刘英华.高中新课程写作教学探讨[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10(12):44-45.
7 周安民.“立体的懂”: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境界[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6):17-19.
8 王荣生.从四对关系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J] .小学语文,2008(5):4-7. 被引量:5
9 陈娴,何善亮.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7):70-75. 被引量:7
10 王元志.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实践与思考[J] .中学语数外(初中版),2004(5):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