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ousia)是什么?——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被引量:17
出处
《世界哲学》
2002年第2期71-78,共8页
World Philosophy
共引文献13
-
1陈村富.关于卡恩的Eim i概念[J].哲学研究,2002(12):66-69. 被引量:2
-
2杨学功.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J].科技术语研究,2004,6(4):15-18. 被引量:2
-
3肖娅曼.汉语“是”的形而上学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2-26. 被引量:5
-
4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J].哲学研究,2001(9):9-15. 被引量:13
-
5徐克谦.中国哲学之“是”与“实、事、史、时、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9-33. 被引量:6
-
6王现伟,李海峰.本体论的原像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多义性[J].兰州学刊,2012(9):13-17.
-
7聂辰桅.巴门尼德Being的时间向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5):18-20.
-
8曾云.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不可定义的思想探析[J].现代哲学,2016,0(2):69-74. 被引量:2
-
9刘清平.“需要”视角下的“存在”概念——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J].阅江学刊,2020,12(4):5-15. 被引量:16
-
10汪方芳.“是”or“存在”——论西方哲学术语being的汉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2(6):98-104.
同被引文献127
-
1梁家荣.是有、实有、本有——“存在”与“本质”区分之史前史[J].世界哲学,2021(1):45-54. 被引量:2
-
2王亮.社交机器人“单向度情感”伦理风险问题刍议[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0(1):56-61. 被引量:53
-
3刘雪莲,杨雪.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道路选择[J].探索与争鸣,2021(5):35-46. 被引量:11
-
4史安斌,盛阳.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J].当代传播,2020,0(1):18-24. 被引量:113
-
5秦亚青,付清.关系转向与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基于中西学理对话和比较视角的分析[J].国际观察,2023(6):14-34. 被引量:7
-
6颜一.“存在(to on)”是什么?[J].求是学刊,1998,25(4):21-26. 被引量:3
-
7方克立.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J].中国社会科学,1984(5):185-202. 被引量:51
-
8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J].哲学研究,1995(4):63-73. 被引量:35
-
9牟博.论亚里士多德的若干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不相容”论断[J].哲学研究,1994(12):72-75. 被引量:3
-
10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被引量:849
引证文献17
-
1尚建飞.由“用”通达“体”:老子之道的诠释路径刍议[J].老子学刊,2022(2):3-21.
-
2黄显中.伦理话语中的古希腊城邦——亚里士多德城邦理念的伦理解读[J].北方论丛,2006(3):121-126. 被引量:6
-
3徐成姣.试论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16-18.
-
4张东辉.Wesen概念:致舒远招教授的信[J].世界哲学,2010(2):42-46. 被引量:2
-
5吴国林.实体、量子纠缠与相互作用实在论[J].理论月刊,2011(3):5-11. 被引量:3
-
6张海荣.论“形式”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规定[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91-93.
-
7赵毅.论“本质错误”——以罗马法为中心[J].北方法学,2013(4):67-77.
-
8于小川.治安实体解读[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43-49. 被引量:3
-
9曾云.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不可定义的思想探析[J].现代哲学,2016,0(2):69-74. 被引量:2
-
10李颖.民俗艺术的传播内涵与审美生态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2017(8):187-19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6
-
1陆华.国家伦理的内涵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45-48. 被引量:1
-
2李科.德性与政体的关联——论《政治学》中的政体思想[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0):216-217.
-
3张鲲.谈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潜能问题[J].理论界,2009(11):95-96.
-
4桁林,任洁,唐芳芳,夏一璞.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13(3):5-17. 被引量:2
-
5刘建城,赵国求,吴国林.从结构实在论到相互作用实在论——兼评结构实在论三大学派[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8(5):14-19. 被引量:1
-
6张海荣.论“形式”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规定[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91-93.
-
7吴国林.波函数的实在性分析[J].哲学研究,2012(7):113-120. 被引量:11
-
8温航亮.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理论的四个向度[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6(1):89-93. 被引量:1
-
9宋兴平,张超.苏雅冲突后古希腊哲学家对社会合理化的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7):23-26.
-
10胡光远.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思想探微[J].理论观察,2015(8):83-84. 被引量:1
-
1刘旭光.亚里士多德“ousia"范畴的哲学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20-26. 被引量:2
-
2苏珍.由存在的多义性谈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84-85.
-
3黄坚亮.亚里士多德“实体”的应有之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6):20-22. 被引量:1
-
4朱刚.通往第一哲学的三条道路——兼论现象学如何作为第一哲学[J].世界哲学,2017(1):63-75. 被引量:2
-
5D.J.奥康诺尔,高湘泽.论实体和属性[J].世界哲学,1984(2):74-79. 被引量:1
-
6杨婉仪.现象的两种意涵:从存有(ousia)与生存(exister)的差异谈起[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5(2):138-152.
-
7吕纯山.《形而上学》中的实体(ousia)标准及Ζ3在ΖΗ卷中的地位[J].世界哲学,2011(2):214-232. 被引量:2
-
8吕纯山.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第7—8章中的形式概念[J].哲学研究,2010(7):75-81. 被引量:7
-
9刘小英.浅析经验论原则与实在论预设之间的矛盾——英国经验论哲学关于实体问题的思想演进[J].求是学刊,2008,35(6):35-40. 被引量:1
-
10王恒.存在是什么:这一个──关于亚里士多德本体思想的一个“发生学”观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0(1):59-6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