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3-73,共11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63
-
1《九章算术》[J].教学考试,2020,0(17):80-80. 被引量:1
-
2李青.对传播媒介权力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1999,21(3):56-60. 被引量:13
-
3邹化政.论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有与是的区别与联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9(1):77-86. 被引量:2
-
4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笺注[J].哲学研究,1999(7):41-50. 被引量:11
-
5王路.“是”之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1999(6):41-45. 被引量:13
-
6颜一.“存在(to on)”是什么?[J].求是学刊,1998,25(4):21-26. 被引量:3
-
7郝家林.媒介的权力──一种全景透视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8,23(1):8-13. 被引量:7
-
8王路.“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J].哲学研究,1998(6):70-80. 被引量:7
-
9黄裕生.论“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2):40-48. 被引量:3
-
10崔大华.刘蕺山与明代理学的基本走向[J].中州学刊,1997(3):64-6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35
-
1徐长福.关于实践问题的两个第11条——《形而上学》卷3第11条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钩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55-160. 被引量:7
-
2邹诗鹏.“Ontology”格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4(12):15-19. 被引量:8
-
3肖娅曼.汉语“是”的形而上学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2-26. 被引量:5
-
4刘旭光.亚里士多德“ousia"范畴的哲学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20-26. 被引量:2
-
5舒也.本体论的价值之维[J].浙江社会科学,2006(3):125-132. 被引量:10
-
6苏宏斌.何谓“本体”?——文学本体论研究中的概念辨析之一[J].东方丛刊,2006(1):132-146. 被引量:7
-
7赵广明.“存在”与“无”[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24-28.
-
8赵娟,种爱凤.“是”的学说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J].知识经济(康健),2007(11):151-152.
-
9黄颂杰.实体、本质与神[J].哲学研究,2008(8):91-96. 被引量:8
-
10易宁.关于西方古代史学“实质主义”的思考[J].史学史研究,2008(4):59-69.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71
-
1邓国元.行为主体与存有本体——王阳明“心外无物”研究[J].哲学研究,2021(4):75-83. 被引量:4
-
2张铭.共享经济的本质:一个交易组态观[J].制度经济学研究,2023(3):123-145.
-
3吴震.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J].学术月刊,2021,53(1):11-22. 被引量:13
-
4吴震,Callisto Searle(译).何为阳明学的文化研究?[J].孔学堂,2022,9(2):14-24.
-
5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6):19-23. 被引量:4
-
6朱荣英.消解抑或超越?——当代哲学发展观及其动势透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1):15-18.
-
7王南湜,谢永康.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J].学习与探索,2005(2):41-45. 被引量:6
-
8张文涛.陈望衡和他的境界本体论美学[J].阴山学刊,2005,18(1):5-11.
-
9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J].哲学动态,2005(4):9-14. 被引量:36
-
10李艳培.媒介权利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8(30).
-
1丁耘.中国崛起时代如何重新思考现代性[J].学术月刊,2014,46(6):12-15. 被引量:3
-
2权相佑.从中西哲学普遍特殊思维模式看世界普遍伦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1):126-132.
-
3于民雄.朱熹的“理”与道德理性[J].贵州社会科学,2002(4):45-49. 被引量:3
-
4聂敏里.《物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批判(上)[J].哲学研究,2009(12):61-68. 被引量:5
-
5黄幸平.神“有求必应”[J].天风,2011(6):56-56.
-
6王建鲁,彭自强.《范畴篇》中“十范畴”与《名理探》中“十伦”比较分析[J].哲学研究,2010(9):77-82. 被引量:3
-
7朱立元.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3):101-108.
-
8沈庭玺.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J].丝绸之路,2012(16):118-119. 被引量:1
-
9沈承恩.荣耀我们创新的主[J].天风,2003(1):4-6.
-
10谢翾,胡满英.《范畴篇》实体论之探微[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2(3):112-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