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20,32,共14页
National Arts
二级参考文献5
-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 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2[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译.北京:国际文化交流公司,1984
-
3[美]约翰·赖思比特.2000年大趋势[M].贾冠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
4[美]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0.
-
5[日]池田大作.[德].贝恰.二十一世纪警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共引文献281
-
1白玉帅,徐金龙(指导).“群体演出”:乡民艺术的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以河北井陉桃林坪花脸社火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3):68-72.
-
2林继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认知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3):155-163. 被引量:19
-
3郎玉林,徐锐,赵晶,刘春萍,张竹赢,李静.基于场域理论的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J].图书馆建设,2020(1):152-158. 被引量:9
-
4林明水,李春莹,王甫园,甘萌雨,伍世代.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生态旅游,2021(1):111-126. 被引量:10
-
5陈嫆锦.撒尼挑花刺绣工艺的活态传承[J].网印工业,2024(8):11-13.
-
6李烨鑫.生态失衡状态下的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5):135-140. 被引量:1
-
7邢计梅.生态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3):64-67. 被引量:3
-
8卜艺宏,马飞.健美操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07,5(24):116-116. 被引量:1
-
9宋俊华.关于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1(3):1-7. 被引量:32
-
10高建明.文化的哲学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111-11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86
-
1张步中,王攀.新时代我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发展流变、理念突破与现实抉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3):120-123. 被引量:14
-
2赵旭东.迈向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一种面向于世界未来的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探索[J].西北民族研究,2023(1):97-113. 被引量:3
-
3方李莉.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再建构[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3):44-58. 被引量:29
-
4程文凤,廖明君.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的戏剧审美功能探析:以彩调剧《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2):358-370. 被引量:2
-
5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1):1-5. 被引量:134
-
6乔健.试说费孝通的历史功能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5-11. 被引量:43
-
7费孝通.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J].民族艺术,1999(4):8-16. 被引量:36
-
8李祥林.他者目光中的“天使”──中国戏曲的女权文化解读之一[J].民族艺术,1999(1):119-121. 被引量:4
-
9廖明君.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方李莉访谈录[J].民族艺术,1999(3):8-19. 被引量:5
-
10洛秦.是我们作用着音乐 还是音乐作用着我们[J].民族艺术,1999(2):19-2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33
-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433-435. 被引量:131
-
2方李莉.“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J].民族艺术,2002(4):9-21. 被引量:15
-
3王明亮.试论西方法律自治理念的演变[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84-87.
-
4方李莉.缅怀恩师费孝通先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14-17. 被引量:4
-
5王明亮.人类学视域中的法律移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79-82. 被引量:1
-
6王明亮.西方自然法的流变及其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1):31-34.
-
7王文兵,孙大鹏.论文化自觉的时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453-457. 被引量:15
-
8杨建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属性和建设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4-28. 被引量:13
-
9吴碧玲.福建沙县肩膀戏音乐形态及其传承[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7(4):101-108.
-
10罗远玲.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区域人文重建——以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2(8):11-14.
二级引证文献235
-
1黄璐.巴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策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6):61-65. 被引量:1
-
2漆亚林,孙鸿菲.以符号为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力影响力[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4(3):38-53.
-
3贺庆伦,张旭霞.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研究——以青州花毽为例[J].体育视野,2022(2):20-22.
-
4陈会会.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研究[J].体育视野,2021(14):37-38. 被引量:1
-
5黄洁,唐长菁.文创视野下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创新[J].轻工科技,2023,39(2):133-135. 被引量:3
-
6满亚珍,刘泳洁,肖宪平.电子竞技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5):84-85.
-
7李兆磊.依托国民教育发展传统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8,5(8):18-19.
-
8王锋,赵瑞花,巴义名.武术与北京奥运会[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71-73.
-
9刘永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民间自觉——以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为例[J].文化遗产,2010(3):73-77. 被引量:6
-
10王兆锋.南宁市少数民族农村节庆体育创新发展的研究——基于现状调查的实证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73-75.
-
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3):105-113. 被引量:282
-
2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1):74-80. 被引量:46
-
3李献惠.文化生态失衡与传媒人的文化担当[J].新闻知识,2013(7):34-35.
-
4谢丹.论侗族大歌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J].卷宗,2014,4(5):499-500.
-
5王丽丽.文化生态平衡刍议[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5(6):69-73. 被引量:2
-
6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戏剧艺术,2001(4):109-110.
-
7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3(5):1-12. 被引量:105
-
8文化生态失衡高雅文化困惑[J].电影文学,1995(2):64-64.
-
9石苏谊,穆阳远.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20-21. 被引量:1
-
10孙卫卫.大众文化规约与文化生态培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4):153-157.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