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01年第2期41-46,共6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95
-
1朱纪源.非对峙型受虐妇女反杀案:现状检讨与纾困路径[J].中财法律评论,2024(1):387-419.
-
2乔叶,刘春霞,刘宁,刘英,李文硕.山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暴力现状调查[J].心理月刊,2023(13):199-203. 被引量:1
-
3丁文焯.受虐妇女杀夫案中的出罪路径研究[J].刑法论丛,2022(1):126-157. 被引量:3
-
4郑涵.女性将亲密关系暴力合理化的原因探讨——基于性别不平等视角[J].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18):213-214. 被引量:1
-
5王宏.不同性别视野下的社会性别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87-88.
-
6仲鑫.中国家庭暴力研究评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2-66. 被引量:5
-
7管金玲,谢鹍,马铁成,冯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家庭中的性别关系研究初探[J].科技风,2008(19):152-152. 被引量:1
-
8吴仙.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家暴根源探析——以李阳家暴门为例[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2(2):32-35. 被引量:1
-
9常晓茗,冯珍竹,吕云鹏.霍曼斯的一般假定在家庭暴力问题上的应用[J].求实,2009(S2):77-79.
-
10禹旭才.高校女教师生存状态的历史变迁——基于历史与社会性别的双重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6):116-12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40
-
1徐安琪.婚姻暴力:一般家庭的实证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3):156-165. 被引量:15
-
2佟新.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1):102-111. 被引量:79
-
3徐苏林.“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与遏制对策[J].理论与改革,1999(3):112-114. 被引量:5
-
4徐苏林.家庭暴力: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9(3):52-55. 被引量:2
-
5佟新.女性违法犯罪问题初探[J].社会学研究,1995(5):77-85. 被引量:13
-
6权朝鲁,徐桂臻.女性犯罪与家庭结构及养育方式的调查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1996,0(1):25-27. 被引量:4
-
7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与性别分层[J].浙江学刊,2004(6):203-207. 被引量:52
-
8孙丽岩.家庭暴力与子女的人格异常[J].当代法学,2002,16(11):149-150. 被引量:13
-
9颜烨.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视野下我国社会政策和社会问题研究中的社会性别分析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8(2):6-23. 被引量:8
-
10李鹃.论女性暴力犯罪[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8):39-41. 被引量:4
引证文献7
-
1杨飏.女性主义研究视角下的家庭暴力问题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83-84. 被引量:1
-
2莫文斌.关于中国农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1):26-29. 被引量:10
-
3孙晶.我国女性犯罪原因的社会学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27(4):94-97. 被引量:5
-
4庄家炽.家庭暴力之研究现状及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3):7-9. 被引量:2
-
5张贵华.论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以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为例[J].学理论,2013(33):94-96. 被引量:2
-
6李建玲.我国家庭暴力及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J].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0(11):356-356.
-
7段思琦.社会工作介入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防预机制[J].智富时代,2016,0(7X):103-103.
二级引证文献20
-
1苏敏.吕梁地区农村妇女家庭暴力调查与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21-21. 被引量:1
-
2罗淼.农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及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7):271-272. 被引量:5
-
3赵万梅,高崇慧.对农村家庭暴力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4):174-175. 被引量:1
-
4杨晓辉.罪与罚:清朝妇女奸情杀人犯罪问题研究[J].中国监狱学刊,2011,26(1):147-151.
-
5周应江.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法律 以法律推进保障性别平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女性与法律”栏目15周年回眸[J].妇女研究论丛,2011(3):101-107. 被引量:1
-
6汪萍,童星.我国家庭夫妻暴力治理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7):65-70. 被引量:1
-
7张晓,郑文贵,孔令涵,周成超.农村育龄期妇女对家庭暴力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3):224-226. 被引量:1
-
8郭旭红.论夫权占优婚姻习俗及其主要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26(3):15-24. 被引量:4
-
9于文勃.浅谈家庭暴力及其原因[J].学理论,2014(29):49-50. 被引量:1
-
10崔静.中国家庭暴力内涵及成因的社会学研究综述——基于女性受害者的视角[J].科技风,2015(16):211-212.
-
1李慧慧.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冷暴力”的可行性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4):25-28. 被引量:1
-
2崔芹.精神冷漠是一种“冷暴力”[J].新天地,2006,0(12):6-6.
-
3清敏.不做容易受伤的人[J].人力资本,2007(12):74-76.
-
4河东.奇妙的透镜云[J].少先队员(知识路),2013(7).
-
5胡玉坤.“三农”领域性别不平等调查[J].中国经济报告,2013(9):86-91.
-
6姜战军.反就业性别歧视视野下的性别平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09-112. 被引量:6
-
7家庭精神暴力的软化方案[J].中国健康月刊,2005(3):28-29.
-
8李铭.冷战:最具杀伤力的婚姻杀手[J].人人健康,2015,0(18):80-80.
-
9王国强.当心,身边的精神暴力[J].河北企业,2005(12):44-44.
-
10黄明光.论我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国际公约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6):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