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70,共6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28
-
1《<庄子>“天”“性”脉络与“美”的生成》[J].《学术月刊》,1994,(8).
-
2宇文所安.《中国文论》第七章《诗话》的导言部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
3陈引驰,赵颖之.与“观念史”对峙:“思想文本的本来面目”——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评[J].社会科学,2003(4):120-124. 被引量:7
-
4.《中国诗学大纲》[M].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31页.
-
5.《文学论》[M].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21页.
-
6.《中国文学批评史》[M].中华书局,1927年版.6页.
-
7张少康.《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文学的自觉》[A]..《庆祝徐中玉教授九十华诞文集》[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8.《论语·八佾》[M].,..
-
9.《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文学的自觉》[A]..《庆祝徐中玉教授九十华诞文集》[C].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
10吉列斯比 胡家峦.《欧洲小说的演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共引文献241
-
1柳正权.试析中国封建社会形态中的法律原罪[J].法学评论,2004,22(4):122-126. 被引量:2
-
2王大建.儒家的发生与中国社会的非宗教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4(2):135-141. 被引量:1
-
3孟古托力,王孝华.金朝儒家民族观探微——金以前儒家民族观发展的历史轨迹[J].北方文物,2004(3):68-80. 被引量:5
-
4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民族研究,2000(6):68-76. 被引量:38
-
5李晓榕.试论我国先秦思想家的政治思维方式[J].求实,2001(2):38-41.
-
6钱广荣.孔子“轻法”的伦理辨析[J].道德与文明,2004(4):32-34.
-
7罗维明.《野有死》解析[J].江淮论坛,2002(5):116-119.
-
8易然.谈毛泽东对孔子哲学思想的改造利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2):31-34.
-
9李广柏.《红楼梦》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J].红楼梦学刊,2004(4):51-79. 被引量:6
-
10朱文斌.风景之发现 论越文化对鲁迅的负面影响[J].鲁迅研究月刊,2004(11):55-5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61
-
1胡晓明.六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兼序颜昆阳教授《学术突围》[J].社会科学战线,2020(2):151-158. 被引量:5
-
2曹顺庆.从“失语症”、“话语重建”到“异质性”[J].文艺研究,1999(4):33-35. 被引量:43
-
3李亦园.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J].民族艺术,1998(3):164-176. 被引量:17
-
4陈引驰.诗史的构筑与方法论自觉——宇文所安唐诗研究的启示[J].中国比较文学,1996(1):112-122. 被引量:3
-
5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78
-
6胡晓明.思想史家的文学研究——徐复观教授《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论集续篇》读后[J].贵州社会科学,1988(12):37-41. 被引量:4
-
7赵昌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J].中国社会科学,1984(4):191-212. 被引量:30
-
8曹顺庆,李思屈.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文学评论,1997(4):43-52. 被引量:78
-
9蔡钟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J].文学评论,1997(5):35-41. 被引量:35
-
10张少康.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论以古代文论为母体建设当代文艺学[J].文学评论,1997(2):40-52. 被引量:50
引证文献6
-
1刘泽华.主体性的焦虑:学术反思浪潮下的时代症候[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2(1):99-116.
-
2胡晓明.中国文论的正名——近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去西方中心主义”思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5):5-15. 被引量:19
-
3项念东.近年“中国文论”研究的两个思虑方向与文论教学[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48-50.
-
4支运波.文学研究的危机、救赎与契机[J].社会科学,2009(10):176-186. 被引量:2
-
5陈引驰.断裂还是延续:中国文学近现代之变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55-65. 被引量:1
-
6李安.“欧美文学与宗教”课程的学理探讨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26(2):103-10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4
-
1刘泽华.主体性的焦虑:学术反思浪潮下的时代症候[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2(1):99-116.
-
2伍旭坤.论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文化诗学意蕴[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1(2):327-343. 被引量:2
-
3李怡潇.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英美文化教学模式探究[J].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2018,0(2):43-44.
-
4杨红旗.理论的知识生成与中国文论的建构理路[J].文艺理论研究,2014(4):18-26.
-
5颜翔林.文学理论知识建构的三个维度[J].文艺研究,2006(10):38-42.
-
6刘文勇.中国文论:“接着讲”及其困境[J].当代文坛,2008(3):91-93. 被引量:1
-
7高文强.失语·转换·正名——对古代文论十年转换之路的回顾与追问[J].长江学术,2008(2):88-92. 被引量:4
-
8曹顺庆,王庆.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J].文史哲,2008(5):5-12. 被引量:27
-
9时胜勋.中国文论在中国的发生与其当代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8(5):73-79. 被引量:1
-
10时胜勋.从“西方化”到“再中国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15-24. 被引量:21
-
1陈南先.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3.
-
2方希.乳话[J].人民文学,2006(9):120-123.
-
3云弓.老外注解《西游记》[J].喜剧世界(上),2011(4):3-3.
-
4雷池月.在矛盾怪圈中挣扎的天才——《李白(三部曲)》读后随感[J].博览群书,1998(5):23-24.
-
5狄马.圣经里的强征土地事件[J].杂文月刊(文摘版),2013,0(2):14-14.
-
6冯春藩.古人的情趣[J].当代矿工,1997,0(1):59-59.
-
7源海.简论中西古代诗的三个不同点[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4(1):58-59.
-
8西罗.活在玩偶的幻想世界里[J].新世纪周刊,2008,0(24):144-144.
-
9周露.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有虚岁9.[J].中外文摘,2016,0(10):30-30.
-
10刘小新.身体[J].文艺评论,2003(5):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