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人的发现”和五四白话诗的语言观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晚清白话文运动和“诗界革命”的基础上 ,五四白话新诗的“尝试者”们首先选择以语言变革为突破口 ,颠覆了文言权力话语 ,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但先驱者们自觉承担的启蒙使命 ,又使他们难以坚守最初的形式主义立场。
作者
张向东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19,共3页
Gansu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语言变革
个性解放
启蒙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464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8
1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A].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7页.
2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A].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8、169、172页.
3
陈荣衮.《论报章宜改用说》[J].《近代史资料》,1963,(2).
4
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A]..《存在主义哲学》[C].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34页.
5
.《论语·子路》[M].,..
6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7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1988年.P102.
8
鲁迅.《<八月的乡村>序》[A]..《鲁迅全集》第6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9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10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A].杨扬编.《周作人批评文集》[C].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194页.
共引文献
464
1
石佑启,戴小明.
政治文明与依法行政之契合[J]
.法学评论,2004,22(4):13-18.
被引量:8
2
梁韦弦.
老子、孔子及韩非思想四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52-56.
3
李守庸.
孟轲对孔子义利观中积极因素的继承与发展[J]
.经济评论,2004(4):8-14.
被引量:1
4
严清华,朱华雄.
传统诚信理念规范市场秩序的机制和效用探析[J]
.中州学刊,2004(4):160-163.
被引量:1
5
袁朝云.
论教育诚信[J]
.教育探索,2004(7):55-57.
被引量:4
6
林岗.
海外经验与新诗的兴起[J]
.文学评论,2004(4):21-29.
被引量:14
7
赵玲.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
.政治学研究,2004(2):42-52.
被引量:12
8
郭济兴,赵传海.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管理思想[J]
.经济经纬,2004,21(5):75-77.
被引量:4
9
王祖友.
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中的历史反思——评辛西娅·欧芝克的两篇短篇小说[J]
.外国文学,2004(5):15-19.
被引量:5
10
钱广荣.
孔子“轻法”的伦理辨析[J]
.道德与文明,2004(4):32-34.
同被引文献
47
1
张智中.
毛泽东诗词当中人称与主体的英译[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90-94.
被引量:1
2
陈增福.
艾青诗歌抒情主体人格管见[J]
.社会科学战线,1999(5):138-142.
被引量:1
3
王阳.
浅析第一人称叙事悖论[J]
.外国语,1999,22(2):67-70.
被引量:8
4
罗振亚.
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的艺术新质[J]
.文艺理论研究,1999(1):55-59.
被引量:2
5
王阳.
试论文本双层时空与主体对称[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4):93-97.
被引量:7
6
稚榕.
略谈《女神》中的“自我”形象[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1):65-72.
被引量:1
7
刘立辉.
现代诗歌的叙述结构[J]
.外国语文,1996,21(2):10-15.
被引量:7
8
余萍华.
叙述人称问题新解[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5):58-61.
被引量:1
9
许霆.
多重声部的抒唱——论卞之琳新诗的复调艺术[J]
.江苏社会科学,1993(5):105-109.
被引量:1
10
董星南.
对写作角度的思考——兼论文学创作中的人称和观点[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3):98-11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倪贝贝,王泽龙.
人称代词与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1):23-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吴永强,邓忠.
从朦胧诗的语法特征到文学性的实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3):119-125.
被引量:1
1
陈爱中.
当下诗的民间性[J]
.文艺评论,2003(1):29-33.
2
李濛濛.
20世纪30年代诗歌的散文化现象解读——以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为例[J]
.当代文坛,2013(4):92-95.
被引量:1
3
刘畅.
新月派与中国传统文论[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4):60-63.
4
旷新年.
胡适与白话文运动[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1-39.
被引量:9
5
李金涛.
“题型转换”:胡适前“五四”白话诗的“尝试”及意义[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3):290-294.
6
李华妹.
康白情《草儿》——落寞的早慧诗歌[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0):121-122.
7
程凯.
浅谈刘半农“五四”白话新诗创作的民间拓荒[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2):50-51.
被引量:1
8
龙泉明.
“五四”白话新诗的“非诗化”倾向与历史局限[J]
.文学评论,1995(1):133-140.
被引量:7
9
韩霞.
寒江冷月葬诗魂——论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朱湘[J]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40-44.
10
钟淑杯.
转型时期建构中国诗学的可能性──论“朦胧诗”的精神之流与知识定位[J]
.消费导刊,2009,0(9):22-24.
甘肃社会科学
200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