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海外经验与新诗的兴起
被引量:
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海外经验作为基本因素解释新诗的兴起。晚清时代西风东渐 ,诗人有机会经历与本土完全不同的海外世界 ,游历、出使、留学等海外生涯使诗人要面对新的事物和经验而写作 ,由于经验的变化导致了诗语和形式之间的紧张。这种诗内部的冲突在旧诗的框架内是无法解决的 ,而诗人正是在诗语和形式的裂痕中产生了语体变革的觉悟 ,放弃旧式的诗歌语言和形式 ,探索新的诗歌语言及其表现形式。于是 。
作者
林岗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29,共9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白话新诗
西方文化
语言
审美意识
生活体验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40
同被引文献
165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23
1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2
梁实秋 杨匡汉 刘福春编.《新诗的格调及其他》[A].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C].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3
胡适.《(尝试集)初版自序》[A]..《尝试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4
胡适.《谈新诗》[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5页.
5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钱仲联笺注(上册):卷四[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6
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A]..《人境庐诗草》下册[C].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961页.第956页.
7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钱仲联笺注(下册):卷八[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588页.
8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钱仲联笺注(上册):卷六[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第398页,第393页,第394页,第311-317页,第321页,第321页.
9
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M].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559页.
10
.《史记·赵世家》[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共引文献
40
1
张向东.
“人的发现”和五四白话诗的语言观[J]
.甘肃社会科学,2004(6):17-19.
被引量:1
2
张崇宁.
太原金胜村251号墓主探讨[J]
.中国历史文物,2005(1):64-68.
被引量:13
3
陈晖.
中国现代新诗流变与外来影响[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113-131.
被引量:1
4
周书灿,陈晓东.
战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简论[J]
.历史教学,2000(12):10-12.
5
张福有.
集安出土赵国青铜短剑之阳安君为李跻[J]
.考古与文物,2005(6):45-46.
被引量:7
6
白国红.
试论先秦时期赵国的法律制度[J]
.河北法学,2006,24(1):92-94.
被引量:1
7
熊辉,蒋登科.
试论和谐诗学研究生态的形成——以21世纪5年来的新诗研究状况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2006(5):144-146.
8
李赫亚.
相知与相离:王闿运与郭嵩焘之交谊探析[J]
.求索,2006(11):221-223.
被引量:2
9
丁波.
略论中国历史上的口传历史时期[J]
.学术研究,2007(3):105-111.
被引量:6
10
刘晓莉.
晚清驻英公使对英国政情的考察和反思[J]
.中州学刊,2008(2):175-17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65
1
臧棣.
现代性与新诗的评价[J]
.文艺争鸣,1998(3):45-50.
被引量:40
2
贾植芳.
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8(4):38-47.
被引量:16
3
孙柏.
清使泰西观剧录——19世纪晚期的西方演剧及国人的最初接受[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4(3):46-59.
被引量:6
4
刘静,万龙生.
闻一多《女神》批评与《红烛》创作考论[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22-25.
被引量:2
5
陈汝东.
论视觉修辞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1):47-53.
被引量:101
6
谢明香.
将创作主体的文学感受作为文学阐释的基础——以梁启超与新文体创立之关系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9-101.
被引量:4
7
关爱和.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J]
.中国社会科学,2006(5):167-177.
被引量:13
8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创造周报》,1923年6月3日,第4号.
9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10
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06.
引证文献
14
1
杨波.
海外行旅与文学变革--晚清文学变革的游记视角[J]
.中州学刊,2011(1):215-222.
2
杨波.
域外行旅与晚清文学变革[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101-109.
3
刘大先.
论近代中国士人的首次西游书写[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2(4):96-101.
被引量:2
4
侯运华.
论“诗界革命”对启蒙运动的贡献[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6):150-154.
5
张翼.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散文诗的审美现代性发现与建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39-145.
被引量:1
6
张均.
《光明日报》“文艺生活”周刊的新诗、旧诗论辩[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6):37-44.
被引量:1
7
刘正忠.
现代汉诗的“新事物”议题——以机械意象为例[J]
.文艺争鸣,2015(4):135-152.
被引量:1
8
卢桢.
域外行旅与中国新诗的发生[J]
.文艺研究,2018,0(9):64-72.
被引量:5
9
田紫卉.
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7(3):17-19.
10
余婉卉.
跨文化的诗与思:吴宓《欧游杂诗》探析[J]
.文学评论,2018(5):75-8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覃才,董迎春.
离散与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生发[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4):79-86.
2
陈仲义.
现代诗与古代诗接受的差异性探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4):90-98.
被引量:3
3
刘大先.
满洲心象:论顾太清创作与晚清旗人社会心理[J]
.文学遗产,2017(5):160-171.
被引量:2
4
杨荣昌.
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论刘大先的文学批评[J]
.艺术百家,2016,32(A01):68-71.
5
张翼.
灵魂病症自我疗救的药方——评爱斐儿的《非处方用药》[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6(4):48-55.
6
毕文君,韩锋.
《红旗》杂志与当代文学的“人民性”问题——以“新民歌运动”为中心[J]
.当代作家评论,2019,0(2):43-53.
7
陈琳.
空间重构与五四新诗的发生[J]
.现代中文学刊,2019,0(3):30-36.
被引量:3
8
李松睿.
守成与创新的变奏——2018年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4):78-87.
被引量:2
9
葛文峰.
“未及访晤”:吴宓与吕碧城旅欧交往始末[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5):23-28.
10
刘丹.
近十年(2011—2020)吴宓研究述评[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4):88-98.
1
田紫卉.
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7(3):17-19.
2
董文成.
“新红学”的贫困和危机[J]
.红楼,2001(4):18-20.
3
余杰.
伪君子云集[J]
.书屋,2001(12):42-44.
4
刘素芳.
中国近代诗歌语言和形式演变试探[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62-63.
被引量:1
5
以斯帖.戴森.
全球大巴扎[J]
.中国经济报告,2014,0(7):118-118.
6
关丽芳.
意象的运用在诗歌与歌词中的不同[J]
.青年文学家,2014,0(8Z):150-150.
7
黄尚文.
“强自取柱”与崇高悲剧——唐浩明历史小说所凸现的文化困境[J]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3):82-84.
8
叶琼琼.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隐喻性[J]
.中外诗歌研究,2011(1):30-31.
9
马燕.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和创作技巧[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4):137-138.
10
林玉鹏.
在日常语言的嬉戏中探讨西方当代诗学——评帕洛夫的《维特根斯坦之梯: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新奇》[J]
.外国文学研究,2009,31(6):160-165.
文学评论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