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60,共6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10
-
1《文学研究会宣言》[J].《小说月报》,.
-
2《礼拜六出版赘言》[J].《礼拜六》,1914,.
-
3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A]..《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C].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
4苏珊·埃勃里.《美国通俗文学史·畅销书》[M].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
5吴日法.《小说家言》[M].,..
-
6《文学研究会宣言》[J].小说月报,1921,.
-
7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J].礼拜六,1914,(1).
-
8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第68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
9苏珊·埃勃里:《美国通俗文学史·畅销书》,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
10吴日法:《小说家畜》.
共引文献43
-
1王晓初.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形成的历史轨迹[J].文学评论,2002(2):98-106. 被引量:11
-
2汤哲声.论九十年代中国通俗小说[J].文学评论,2002(1):109-115. 被引量:6
-
3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J].文学评论,2000(4):5-17. 被引量:19
-
4汤哲声.蜕变中的蝴蝶——论民初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J].文学评论,2001(2):117-126. 被引量:4
-
5郭浩帆.近代小说杂志发展轨迹略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2):40-44. 被引量:1
-
6包礼祥.近代小说进程与作者的传播意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88-90.
-
7朱寿桐.心态、姿态与情态——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J].文学评论,2005(3):99-106. 被引量:2
-
8叶世祥.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语境[J].文艺研究,2006(2):4-12. 被引量:3
-
9林朝霞.五四文学现实主义的缺席[J].东南学术,2006(3):52-58.
-
10王一川.两种审美主义变体及其互渗特征[J].社会科学,2006(5):178-185.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26
-
1王晓伦.地理探险、地理学与西方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3):88-93. 被引量:7
-
2刘俐俐.论小说与媚俗[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5(2):138-143. 被引量:1
-
3刘安海.通俗文学的趋众性与模式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4):78-84. 被引量:1
-
4邓菡彬.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商业文学[J].鄂州大学学报,2004,11(2):45-48. 被引量:7
-
5张晓光.大众文化批评的意义[J].长白学刊,2004(6):96-98. 被引量:3
-
6罗成琰.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创新[J].理论与创作,2004(5):11-16. 被引量:1
-
7洪治纲.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九民间与个人[J].小说评论,2001(3):18-22. 被引量:3
-
8陈梦.浅论通俗文学的文化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2,22(5):71-73. 被引量:1
-
9吴秀明,田至华.大众文学的畸形消费现象批判[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
10孙丹.新时期雅俗文学的消解运动[J]河北学刊,2000(04).
-
1黄裳.插图的故事[J].读书文摘,2007,0(7):61-66.
-
2李子旋.休闲蓉城的寻根之旅[J].青年作家,2006(11):37-38.
-
3朱志荣.现代通俗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244-250.
-
4范伯群.用“博览”之钥开启“研究”之门[J].博览群书,2009(12):60-63.
-
5郭澄.论当代人审美追求的嬗变及其对当代文学格局的影响[J].克拉玛依学刊,1998,1(2):82-87.
-
6赵阳,张文文.解读王安忆《小鲍庄》中的仁义[J].求知导刊,2016(15):159-159.
-
7徐国源,周晓燕.视野宏阔,思想在场--栾梅健学术印象[J].当代作家评论,2012(6):94-99. 被引量:1
-
8曾礼军.明代印刷出版业对明代小说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16-19. 被引量:1
-
9马成慧.女性作家的人文情怀——浅谈阿伦特作品的核心指向[J].作家,2015,0(6X):114-115.
-
10张争艳.新时期对张恨水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6):314-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