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林业》
2004年第09B期42-42,共1页
Forestr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26
-
1于玲.瑞典森林认证进程与启示[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08M):52-53. 被引量:2
-
2田明华,刘燕.我国森林认证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09M):20-24. 被引量:9
-
3于玲,颜帅,谢家禄.森林认证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48-52. 被引量:20
-
4徐斌,陆文明,刘开玲.世界森林认证体系评估与比较[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2):11-15. 被引量:19
-
5田明华,刘燕,崔一梅.关于建立我国森林认证体系的思考[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07M):22-24. 被引量:7
-
6刘燕,田明华.关于森林认证本质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6(4):32-35. 被引量:13
-
7董珂,王香奕.推动中国森林认证的对策探讨[J].林业经济,2006(9):51-53. 被引量:7
-
8吴卫红,张大红,张爱美.森林认证在中国推广的可行性分析[J].林业经济,2007(5):46-48. 被引量:5
-
9Scott Wallinger and Nigei Sizer.2nd international stakeholder dialogue on forest Certification[ Z ].UK:The forests Dialogue,2004.
-
10....Http://www.fsc.org/en/about/policy-standards,,..
二级引证文献34
-
1李小勇,陈晓倩,侯方淼.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政策评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134-138. 被引量:8
-
2刘文娟,David Cyranoski.处理垃圾的新技术:电弧等离子体[J].绿色中国(综合版),2007(2):61-63. 被引量:2
-
3谢煜,张智光.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07(3):66-69. 被引量:16
-
4李小勇,陈晓倩,侯方淼,谢屹.新西兰的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政策[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69-71. 被引量:3
-
5罗素梅,何东进,谢益林,黄顺斌,李树忠,黄斌,涂勇鑫.高保护价值森林研究及其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2):300-305. 被引量:7
-
6苏蕾,曹玉昆.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国本土森林认证体系的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1):28-32. 被引量:7
-
7张红,夏自谦.浅析森林认证与江西林业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1):1011-1013. 被引量:2
-
8侯浩,田明华,刘霞.森林认证在我国的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0):89-93.
-
9侯浩,田明华,刘霞.森林认证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5):15-18. 被引量:1
-
10沈玲,曾勋,谢冬明.世界森林认证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森林认证的启示[J].江西林业科技,2010,38(1):32-36. 被引量:9
-
1刘芳.浅谈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0(33):149-150.
-
2刘丁有.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措施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5(10S):71-72. 被引量:1
-
3重庆立法保障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5%[J].人大论坛,2010(11):53-53.
-
4北京今年将义务植树300万株植树总面积达5000余亩[J].科技与生活,2012(6):58-58.
-
5用世界银行的钱营造出一流的森林[J].湖南林业,2001(9):10-10.
-
6尹国媛.抓好林业是大家的共同责任[J].安徽林业,2001,0(6):8-8.
-
7胡卫国,徐高福.国有林场经营历程探究——以浙江省国有林场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5(6):45-49. 被引量:7
-
8郑永聚.加强森林培育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J].生物技术世界,2012,9(11):62-62. 被引量:6
-
9张清明.加强林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5(5):3-4. 被引量:1
-
10邵青还.巴伐利亚州重定国有林建设基础[J].世界林业动态,2003(12):3-5.
;